漫评:还田养地 离田兴业 秸秆双轨利用新路径
2025-06-30 09:19 作者:盐城 沁雪

麦收时节秸满地,变废为宝正当时。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年产生农作物秸秆8.67亿吨,综合利用率已达88.3%。从“一烧了之”到“变废为宝”,秸秆利用正经历从粗放处置到系统治理的转型。而科学推进秸秆还田、提升离田利用效率,统筹两者协同发展,正是破解秸秆资源化难题的关键所在。

还田入土,筑牢耕地质量“绿色根基”。秸秆还田是最直接的资源循环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藏粮于地”。大型收割机加装粉碎抛撒装置,将麦秸均匀铺撒后深翻入土,利用夏季高温加速腐解,可使土壤有机质年均提升5%—7%,作物增产幅度在2%—4.5%。山东烟台等地实践表明,深松至40—50公分的秸秆还田,配合微生物菌剂施用,能显著缩短腐熟周期,让“沉睡”的秸秆转化为保水保肥的“天然基肥”。更系统的还田模式则将秸秆与畜禽粪便堆沤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这种“秸秆+粪污”的协同处理方式,既解决了养殖废弃物污染问题,又为果园、菜地提供了绿色肥源。

离田入市,激活产业增值“经济脉搏”。“秸—饲—肥”“秸—沼—肥”“秸—菌—肥”当秸秆脱离农田进入产业循环,以秸秆为纽带的生态种养、能肥协同等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其经济价值被深度激活。山东龙口奶牛养殖企业通过精准配比打碎后的小麦秸秆、青储玉米等原料制成奶牛“营养餐”,实现“养殖增效+秸秆消化”双赢;安徽阜阳的生物质天然气站点,将秸秆与粪污混合发酵,每立方米沼气成本降到2元以下,年处理秸秆150万吨;北方农村推广的秸秆打捆直燃供暖,为清洁取暖提供低成本方案;河南南乐县用秸秆生产可降解餐盒,年消耗秸秆8万吨,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秸秆人造板材因防水防火特性,成为装配式建筑的新宠,打开工业绿色供应链的想象空间。

因地制宜,构建动态治理“协同机制”。还田与离田并非对立关系,而是需要根据地域条件、产业基础动态调整的系统工程。华北小麦主产区秸秆产量大,还田技术成熟,可优先推广深翻还田模式,既提升地力又降低收储成本;而南方多熟制地区,茬口紧张、经济作物集中,可侧重发展离田利用,像湖北黄冈通过“秸秆收储合作社”模式,实现每亩增收20元到30元,兼顾效率与收益。对还田环节,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推广“还田+土壤检测”一体化服务;对离田产业,完善收储运体系建设,在河南、山东等地试点“村级收集点+区域仓储中心”网络,降低运输损耗。《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的“全链条产业升级”,通过政策引导,让还田的生态价值与离田的经济价值形成互补。

“秸”尽其用的本质,是对农业资源的重新定义。当还田的“绿肥”滋养土地,离田的“绿能”点亮产业,秸秆便从环境负担蜕变为循环经济的关键节点。唯有统筹好还田与离田的“双轮驱动”,才能让8.67亿吨秸秆真正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密码”,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