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耕”知“地”,让每寸土地迸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5-06-26 10:23 作者:盐城 申逸雪

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6%的人口、创造10.2%经济总量的亮眼成绩单,成为土地高效利用的生动注脚。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面对土地开发强度高、后备资源不足的现实困境,江苏积极探索土地资源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新路径,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江苏方案”。​

严守耕地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却是资源小省,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但江苏却用如此少的耕地,连续11年粮食总产量超700亿斤,2024年更是创下762亿斤的新高,实现了总量平衡、口粮自给、调出有余。这得益于江苏“藏粮于地”的战略智慧。江苏通过土地流转、清障、整治,建设农路、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拓展补充耕地来源,不仅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更稳稳提升耕地的质量和产出效益,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端稳了江苏人民的“饭碗”。

盘活低效土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土地资源珍贵且紧缺,增量有限,盘活低效用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江苏土地开发强度达22.5%,为全国最高,但一些土地存在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利用效率不足的问题。面对这一难题,江苏打出一套“组合拳”:通过开展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详细调查评价工作,形成建设用地利用质效“一本账”数据,推动存量低效用地精准“上图落位”;建立健全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采用多种改造模式推动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建设“苏地慧用”智慧管理平台,对建设用地进行全过程管理,实现以较少资源占用支撑更多优质发展增量,激发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做好服务保障,创新体制机制赋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离不开完善的服务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雅浦村通过将农村土地流转,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实现农户、村集体和企业的多方共赢,也让乡村实现三产融合,收入逐步多元化。同时,江苏以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为目标,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高水平编制村庄规划,推动规划实施;深入开展要素保障护航行动,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用地用林合并审批,精简申报材料,缩短审查时间;编制实施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创新构建江苏特色山水工程体系,有力保障生态安全。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江苏在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上的积极探索,是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有力回应。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期待江苏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让每寸土地都用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