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载着粮食安全的根基、城乡发展的脉络、生态文明的底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命根子”。2025年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作为贯穿整个“十四五”期间的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体现了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时代要求。
盛夏时节,万物竞秀;广袤田野,生机勃勃。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涌,翠绿的稻苗拔节生长,土地正以丰饶的姿态滋养着万物。无论是“民以食为天”的古训,还是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的梦想,土地始终是中国人最深沉的牵挂。土地不仅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记忆,更维系着中华儿女的温饱底线,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线”。若任由良田变荒地、沃土变废土,未来十几亿人的“米袋子”“菜篮子”该如何保障?守护土地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关乎民族存续的责任。我们要以更坚定的决心、更科学的举措,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蓬勃生机,持续滋养中华民族的未来。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粮食生产,根在耕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利用:“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一句句谆谆告诫、一次次殷殷嘱托,为耕地保护事业指明方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农田基础设施得到系统性升级,有效提升了农田抗灾防灾减灾能力,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国粮食连续多年丰产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当前部分地区节约用地意识还不够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违法违规占地以及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时有发生,冲击耕地保护红线的各类因素复杂交织。故此,在土地问题上,要统筹好发展与保护,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护好每一寸耕地。
神州地脉,千般姿态;量体裁衣,各展其长。从东北平原肥沃广袤的黑土地,到南方丘陵的“巴掌田”;从西北荒漠的生态脆弱区,到东部沿海的用地高需求区……神州大地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禀赋差异显著,土地保护与利用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近年来,黑龙江推广“龙江模式”,通过秸秆覆盖还田、深松整地,使黑土区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每公顷玉米增产超500公斤,让“耕地中的大熊猫”重焕生机;云南哈尼梯田传承千年稻鱼鸭共生系统,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一田多用、一举多得”;甘肃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古浪县,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11.42万亩,239万亩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跨越;上海通过“城市更新+生态修复”,将黄浦江畔的工业遗址变身生态绿地,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实践证明,正是科学理念与地方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特色之路。
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全国土地日不仅是纪念,更是行动的号角。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沃土,以坚定之志践行责任,让每一寸土地都承载希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