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联合收割机在广袤田野中穿梭,将沉甸甸的麦穗化作丰收的硕果,全国夏粮小麦大规模机收基本落下帷幕。截至6月18日,全国夏粮小麦收获进度已达96%,今年全国“三夏”小麦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不仅是数字的呈现,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科技赋能,助力麦收加速度。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此次夏粮小麦机收中,科技的力量展露无遗。全国投入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其中跨区作业超20万台,国产9至10公斤/秒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成为跨区主力机型,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亩,效率比5年前提高30%以上。这些先进农机装备,配备智能操作系统、精准导航等技术,让收割作业更高效、更精准。就像北斗导航系统应用于收割机,使其能在复杂地形和大面积农田中自动规划路线,避免漏割、重割,大大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科技的进步,不仅提升了麦收效率,更推动我国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大步迈进,让粮食生产更有保障。
科学调度,应对挑战保障丰收。麦收期间,复杂多变的天气成为抢收的最大挑战。面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各地积极行动,科学调度机具,保障麦收顺利进行。农业农村部与多部门提前谋划,为跨区作业提供便利;地方政府根据天气变化,灵活调整麦收计划。江苏在6月初遭遇强降雨时,迅速投入1.9万台烘干机,3天抢烘苏北、苏中湿粮240多万吨,避免小麦过湿霉变。这种科学应对、高效调度的方式,不仅减少天气对麦收的不利影响,更体现我国在粮食生产保障方面的强大组织能力和应急能力,确保丰收成果颗粒归仓。
质量为先,夯实农业发展硬根基。在追求机收进度同时,各地始终把收获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大力推广“精细高效、提质减损”机械化收获技术,通过培训、比武等方式提升机手技能。预计今年全国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继续控制在1%以内,多地机收减损比武现场实测损失率降至0.7%左右。降低机收损失率,不仅减少粮食浪费,更增加粮食产量,夯实农业发展根基。同时,注重小麦品质提升,从田间管理到收获储存全过程把控,确保收获的小麦颗粒饱满、品质优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全国夏粮小麦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是对过去努力的总结,更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强化科技创新,完善联动机制,坚守质量底线,不断挖掘农业发展潜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