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恰如许,读书正当时。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从昆明的自然书屋到温岭的家庭图书分馆,从线下沉浸式阅读到数字化智能阅读,全民阅读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阅读,不仅是个人精神世界的滋养之源,更是民族文明传承的坚实基石。放眼今日之中国,书香满溢,阅读蔚然,折射出一个欣欣向荣的文化强国图景。
全民阅读成为时代潮流,书香社会氛围愈加浓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十三五”到“十四五”发展规划,从国家级阅读工程到遍地开花的地方实践,“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城市,图书馆、书店、书房遍地开花;在乡村,农家书屋、草原书屋、移动图书车把知识送到群众身边;在社区,书香家庭、图书分馆串起万家灯火。400多个城市举办读书节、读书月,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书香氤氲间,中华大地上,人人皆学者、处处有书声的画面正逐渐成为现实。
优质内容持续供给,为全民阅读注入源头活水。阅读的本质是人与思想的对话,而高质量的图书是这场对话的前提保障。近年来,从“优秀原创文学出版工程”到“中国好书”评选,从“五个一工程”图书到科普佳作,出版界持续为全民阅读提供精品内容供给。《复兴号,贴地飞翔的中国龙》《大辽河》等图书用细致笔触记录时代脉动,赢得广大读者喜爱;少儿读物、通俗理论、行业手册百花齐放,满足多元需求。2024年,我国图书出版总量达118亿册,人均拥有量8.39册,映照出全民阅读的蓬勃活力。正是这一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构筑起全社会的知识土壤与文化自信。
数字化融合创新阅读方式,拓展全民阅读新边界。在信息化浪潮中,阅读正悄然转型,从“手中书”走向“掌中屏”。5.7亿数字阅读用户,标志着一个全民触网阅读的新时代已然到来。无论是通勤地铁上的“听书族”,还是靠AI提问理解专业概念的学习者,新技术为知识的获取打开便捷通道,也催生了更加灵活、高效、多元的阅读方式。在北京城市图书馆,老年读者享受智慧桌面与个性化服务;在全国各地,虚拟现实、沉浸式场景应用、可视化辅助工具不断涌现,让不同年龄、不同群体都能共享阅读成果。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相得益彰,守住文化根脉,拓宽精神视野,共绘全民阅读的崭新图景。
书香能致远,阅读正当时。从一人一书到全民共读,从城市灯火到乡村书屋,从传统书页到数字平台,一本本书卷汇聚成一股温润而坚韧的时代洪流。让阅读点亮梦想,让书香润泽中华。当全民阅读之风持续吹拂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必将在文化自信的土壤中,开出更加繁盛、更加璀璨的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