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大国粮仓根基,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2025-04-21 10:25 作者:盐城 仇雪峰

在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的历史性时刻,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5—2034)》再次为全社会注入信心:未来十年,中国农业将在科技赋能、结构优化与消费升级的合力推动下,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这不仅是一份关于农业发展的科学预测,更是一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科技驱动生产力跃升,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产量迈上7亿吨台阶、大豆产能持续突破、单产水平稳步提升……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农业从“靠天吃饭”向“科技种田”转型的生动实践。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63%,智能农机装备、生物育种技术、数字农业平台的广泛应用,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生根。正如报告中指出,未来十年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的推广,将推动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从东北黑土地的“无人农场”到海南南繁的“种子硅谷”,科技创新正在重塑农业生产力,为端稳"中国饭碗"装上更强劲的引擎。

结构优化提升产业韧性,激活现代农业活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让中国农业呈现出“量质并重”的鲜明特征。粮食作物稳产保供的同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化、品牌化发展,既满足了消费升级需求,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内产能提升与消费增速调整,大豆等大宗农产品进口量呈现下降趋势,这既体现了国内供给能力的增强,也展现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战略定力。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多元化布局,更在应对国际风险挑战中构建起“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保障网络。

消费升级引领产业转型,回应人民美好期待。当“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当“数量需求”升级为“品质追求”,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消费革命。健康化、多元化的饮食趋势,推动着农业生产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优质稻米、高蛋白大豆、特色畜产品的需求增长,倒逼产业链向绿色化、标准化延伸;预制菜、休闲食品等新业态的兴起,则催生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增值空间。这种“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正为中国农业打开更广阔的价值蓝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农业的“丰”景不仅是产量的增长,更是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这份展望报告揭示的,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农业强国迈进的坚定步伐——通过科技自立自强筑牢发展根基,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内生动力,通过开放合作拓展全球视野。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必将以更稳健的姿态,守护好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亿万农民绘就共同富裕的灿烂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