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发力,筑牢知识产权保护的“防护堤”
2025-04-17 10:41 作者:盐城 周鹏

在全球创新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日,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出台的《知识产权大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以机制革新、技术赋能、协同联动为发力点,构建起立体化保护网络。这场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护航”的变革,不仅为创新主体撑起“保护伞”,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定心丸”。

机制破冰,构建全链条保护生态。知识产权的价值实现,需要制度保障全程护航,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升级,始于刀刃向内的机制变革。通过“微改革”疏通堵点,专利预审周期压缩30%,侵权纠纷处置效率提升40%。更具突破性的是“快速协同保护共同体”的建立,整合市场监管、司法等部门资源,形成从创意孵化到成果转化的“保护闭环”。这种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防护”的转变,正让知识产权保护从“纸面权利”变为“市场利器”。

数字赋能,锻造智慧监管利剑。“区块链存证+AI监测+云计算”的智慧防护体系能有效抵御数字时代的新型侵权挑战。在数字经济集聚区,智能系统可实时捕捉网络侵权线索,3分钟生成侵权分析报告;区块链技术让创新痕迹“上链锁证”,确权效率提升50%。这套“数字盾牌”不仅实现侵权行为的精准打击,更通过大数据模型提前预警跨境商标抢注等风险。数据显示,技术赋能使商标恶意注册识别准确率达92%,专利无效宣告审查周期缩短25%。当“云上巡查”替代“人海战术”,知识产权保护正式迈入“智能联防”新阶段。

协同联动,织密跨区域防护网。针对创新要素的跨域流动特征,江苏打破地域界限,在长三角搭建起“云端执法协作平台”。这种“区域共治”模式,通过白名单共享、标准统一、专家库共建等机制,形成“一处侵权、处处受限”的治理网络。随着长江经济带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的深化,从线索通报到联合惩戒的协作链条不断延伸,区域创新生态的“防护堤”越筑越牢。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市场的价值兑现,知识产权保护始终是创新链条的关键环节。唯有机制、技术、协同“三力齐发”,才能让创新之火燃得更旺。当侵权行为遭遇“立体打击”,当创新成果获得“全程呵护”,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必将更加澎湃。这片热土上的每一次制度突破与技术迭代,都在为“中国智造”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