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田变良田,解码江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丰收密码”
2025-04-13 10:32 作者:盐城 周鹏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江苏省永久基本农田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401万亩,占比82%。我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在田野间书写着“粮田变良田、饭碗成金碗”的时代答卷。这不仅是一场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更蕴含着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智慧。

战略升级,筑牢现代农业根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先手棋”。四月的苏北平原上,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如绿色海洋般铺展,无人机掠过麦浪,智能泵站精准灌溉。这里埋藏着江苏农业的“升级密码”——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感知墒情,生态沟渠让退水循环利用,平整田块中收割机纵横驰骋。这些“会呼吸的农田”带来的是亩产1300斤的丰收奇迹,是人工成本下降20%的效率革命,更是每块耕地减少20%碳排放的绿色答卷。通过“田块平整化、设施智能化、生产生态化”的立体改造,让农田从“保命田”升级为“致富田”,在沃野平畴间筑起现代农业的“四梁八柱”。

破局之道,激活零散土地潜能。面对“巴掌田”“补丁地”的困局,江苏以改革之笔绘就“化零为整”的新图景。三千多块“补丁田”经全域整治,变成棋盘式方田,农民再不用为耕种七零八落的地块奔波。这背后是“确权到户、集约经营”的制度创新——土地流转不是简单的物理合并,而是通过股权量化、保底分红等机制设计,“小田并大田”的同时守护农民权益。改革用“产权清晰化、经营规模化、服务专业化”的三重密钥,将细碎土地编织成现代农业的经纬网络,让“沉睡的资源”变成“涌动的活水”。

创新驱动,绘制未来农业蓝图。站在田埂上眺望,江苏高标准农田正从“保产稳供”向“高产优质”跃升。智慧田园里,无人收割机在稻浪中划出精准轨迹,玻璃温室中物联网精准调控温湿度。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着:农业现代化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科技与生态的深度融合。江苏规划到2035年建成全域现代化良田的蓝图,既是建设“吨粮田”的军令状,更是探索“智慧田”“生态田”的路线图。当5G基站矗立田头、卫星遥感监测墒情、生物防治替代农药,传统农业正以“科技范”“生态美”的新姿态惊艳亮相。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江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践,恰似在黄土地上的精耕细作——既需要重整山河的气魄,更考验绣花功夫的精细。从苏北平原到江南水乡,农田里生长的不仅是金黄的稻麦,更孕育着农业强国的希望。当“望天田”变成“智慧田”、“低产田”升级“高产田”、“资源消耗型”转向“绿色循环型”,中国碗装中国粮的底气就在这阡陌纵横间愈发坚实。新时代的“丰收密码”正被不断破译与书写,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