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这份凝聚着战略智慧的发展蓝图,以“强国必先强农”的深刻洞见,将农业强国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基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擘画出清晰的奋进坐标。
千年农耕文明的现代升华。从“湖广熟,天下足”的农耕智慧到“藏粮于技”的现代理念,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始终闪耀着创新基因。规划将粮食安全置于首要位置,既是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历史经验的传承,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在耕地面积趋紧的今天,通过全链条升级产业体系、全环节完善经营体系,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立体化保障网络,展现出现代农业的系统性思维。山东寿光的智慧大棚、黑龙江建三江的无人农场,这些散落在神州大地的创新实践,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齐民要术”。
科技创新驱动农业涅槃。当北斗导航系统指引农机精准耕作,当生物育种技术突破种源“卡脖子”难题,农业科技革命已悄然改变着传统生产图景。规划提出的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目标,恰似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之翼。中国农科院团队研发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每亩增收200元的现实效益;新疆棉田里无人机植保作业,效率提升30倍的技术飞跃,无不印证着科技赋能的乘法效应。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效率提升,而是农业生产力的质变跃迁。
城乡融合绘就共富新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在规划设计的施工图中渐次展开。浙江“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四川战旗村三产融合的生动实践,彰显着城乡要素流动的澎湃活力。规划提出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既不是城市对乡村的单向虹吸,也不是简单的资源输送,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内生动力,让城市文明与田园牧歌交相辉映。当“新农人”带着电商直播走进田间,当都市资本在青山绿水间找到价值支点,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从“农业学大寨”的艰苦奋斗到“乡村振兴”的战略擘画,中国共产党始终引领着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这份跨越时空的规划,既是对“谁来养活中国”之问的时代回答,更是通向共同富裕的桥梁。当广袤乡村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当亿万农民绽放幸福笑颜,农业强国的壮美图景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最生动的注脚。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共同耕耘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