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假期(4月4日至6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到约7.9亿人次,日均2.64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7.1%,创下清明假期出行量的历史新高。这一数据不仅远超此前交通运输部预测的7.6亿人次,更折射出中国经济活力恢复、民众出行需求升级与交通服务优化的多重趋势。
清明假期历来是祭扫、踏青与短途旅游的高峰期,而今年出行量的显著提升得益于多重因素。首先,全国多地天气晴好,为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其次,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刺激了自驾需求,叠加乡村旅游热度上升,进一步推高了公路出行占比。此外,铁路、民航等运输方式的创新服务也吸引了更多旅客,例如铁路推出的“银发列车”“旅游专列”等特色服务,将车厢与景区体验深度融合。假期首日(4月4日)即迎来出行高峰,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2.87亿人次,同比增长9.7%。此外,交通运输部通过实时监控路网流量,及时发布拥堵预警,进一步优化了出行体验。
公路、铁路、民航与水路增速亮眼,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公路出行量占绝对主导地位,三天累计达7.3亿人次,占总流动量的92.4%。滴滴出行数据显示,假期打车需求同比上涨14%,高峰时段每分钟叫车量突破11万单,反映出短途灵活出行需求的增长。铁路客运量达5377.6万人次,同比增长8.2%。假期首日,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突破2009.3万人次,创下2025年以来单日最高纪录。为满足多样化需求,铁路部门不仅加开旅游专列,还对列车进行主题化改造,例如增设旅途拍摄、歌舞表演等互动项目,将车厢打造为“移动景区”。民航客运量达558.2万人次,同比增长10.9%;水路客运量为320.4万人次,同比增幅高达16.5%,成为增速最快的交通方式。
出行量的攀升直接带动了消费市场。据部分景区统计,清明假期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周边餐饮、住宿行业收入显著增加。同时,出行结构的转变也值得关注:自驾游、定制化列车等个性化出行方式的普及,反映出民众从“规模出行”向“品质出行”的转型趋势。此外,“银发经济”在交通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老年旅游专列的开行不仅满足了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也为相关产业链注入了新活力。
2025年清明假期7.9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不仅是一组数字的突破,更是中国经济韧性、社会活力与交通服务能力提升的缩影。未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与智慧出行技术的应用,节假日出行或将呈现更高效率与更丰富形态,为“流动中国”注入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