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东风草色新,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至,又到了踏青祭扫、追思亲人的时候,各地发出文明祭扫倡议。清明祭扫,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烧一叠纸钱,倒一杯酒,缅怀先人、致敬先烈,早已积淀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而传统的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等祭扫方式,存在环境污染、火灾隐患等问题,与清明时节“气清景明”的意境格格不入。
日前,民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全面做好2025年清明节祭扫工作。其中,明确提出要培育文明环保、简朴庄重的殡葬礼仪和治丧祭扫方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推动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被着重提出,可见从国家层面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为此,让文明之风浸润“清明”底色,已然成为清明节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祭扫,让思念跨越时空。古语曰:“礼者,履也。”真正的“礼”重于心,而非形式,被形式束缚,反而违背了清明祭祀的初衷。传统的回乡扫墓是一种礼节,“云祭扫”也是一种礼节,网上献一束花、点一支蜡烛、写一段留言,隔屏追思,遥拜先祖,这种新形式让远在他乡的游子、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参与祭奠,打破了时空限制。但是,也有一些网络平台,借机敛财、诱导充值、打造猎奇,相关部门必须整顿秩序,加强规范,督促平台合理设置祭扫用品和服务项目,建立审核机制,屏蔽不良信息,营造庄重、温馨的祭扫氛围,让网络祭扫平台成为文明家园。
低碳祭扫,让绿色成为主流。在江苏,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园利用高科技手段,推出了生命晶玉、生命菁华等葬式,通过骨灰压缩结晶,将墓穴的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目前整个墓园节地生态葬比例已经超过了70%以上;各大墓园都设置了“鲜花换纸钱”服务台,引导市民通过鲜花祭奠、网络追思等绿色方式寄托哀思;部分墓园还特别准备了绿色文明祭扫用品,包括书写思念的追思卡、寄托哀思的黄丝带、新型的水溶祭祀纸,倡导文明低碳的祭扫新风尚……低碳祭扫不仅是一种行为改变,更是一种文化进步。让清明更“清明”,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探索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祭扫方式。
文明祭扫,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今天的文明祭扫,绝非摒弃传统,而是以更敬畏的态度回归清明本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政府部门应当完善基础设施,在公墓设置鲜花兑换点、集中焚烧区;社区可以组织集体公祭、家庭追思会等新型祭扫活动;媒体则应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移风易俗的良好氛围。只有遵循传统节日含义、回归清明本真,大力倡导文明祭扫方式,让清明节既“清”又“明”,让清明过得健康又有意义,才是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引领文明进步时代风尚的应时之举。
清明祭扫,重在心意,而非形式。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少烧一刀纸,多奉一束花;少燃一炷香,多种一棵树,让绵延不息的怀念与敬意,随文明之风飘到“远去”亲人的身边,让清明节的底色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