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如期而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近期,江苏各地高校深入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通过充分挖掘就业机会、推进校企供需精准对接等举措,让“春风”吹拂每一位求职大学生的脸颊,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供需双方双向奔赴。毕业生作为就业市场的供给端,怀揣着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期待找到适配的岗位,开启职业生涯;企业作为需求端,渴求新鲜血液注入,以推动自身创新发展。只有双方紧密对接,才能达成就业的最优解。江苏积极响应这一需求,全力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为供需对接搭建广阔舞台。以江南大学专场招聘会为例,现场汇聚300多家省内外企业,带来1.6万多个就业岗位。招聘会还依据行业属性及属地需求巧妙设置专区,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用人需求,让毕业生与企业在细分领域实现高效配对,极大提高了就业匹配的精准度;南京大学、常州工学院等高校密集举办春季大型双选会,提供岗位均超万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智慧就业平台,将学生就业意向与企业需求匹配,向每位学生推送5到10个企业,大大提高了就业匹配效率……这些举措充分挖掘了就业机会,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内外齐驱,破局前行。据预测,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攀升至1222万人,再一次刷新历史纪录。庞大的就业群体给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任务艰巨,更承载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在这场关乎万千学子职业起点与社会发展活力的行动中,江苏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组合拳。外部力量筑牢根基,江苏省政府精准发力,用税收优惠减轻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成本压力,发放求职补贴缓解困难毕业生的燃眉之急,以政策杠杆撬动就业大市场。社会各界积极响应,行业协会组织企业进校园,搭建起人才供需对接的高效通道;媒体广泛传播就业信息与成功案例,营造重视就业的浓厚氛围。内部因素激发内生动力,高校主动求变,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让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挂钩,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用智慧就业平台,精准推送岗位,还开展求职技巧培训、职业规划讲座等,全方位助力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畅通渠道精准服务。高校积极作为,主动“走出去”。南京邮电大学筹备招聘会时,校领导带队,各部门与辅导员全员参与访企拓岗。他们深入了解行业趋势与岗位需求,把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专业、就业意向紧密相连,使招聘会岗位更有针对性,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适配难”。企业同样踊跃,主动“走进来”。江苏海洋大学招聘会上,江苏华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因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急需相关技术人才,便进校揽才,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精准对接,避免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通过校企“穿针引线”,大幅提升招聘效率,为双方节省时间精力。企业能快速找到适配人才,毕业生也能定位对口岗位,实现互利共赢,是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可行路径,值得推广。
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只要坚定信心、创新思路,聚焦关键、多措并举,我们定能为高校毕业生铺平就业路,让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在奋斗中书写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