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护“碧波” 共绘长江“新画卷”
2025-03-24 11:26 作者:盐城 苏言

大江浩荡,奔涌向前。自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以来,长江流域从“逐水而兴”迈向“护水而治”,一幅“山水人城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在江苏千里江岸徐徐展开。四载寒暑,法护长江的实践生动诠释了“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法治先行,织密立体“防护网”。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法治的刚性约束与科技的智慧赋能“双剑合璧”,让长江保护更精准、更高效。南通“数字护渔人”系统以热成像摄像头实时监测禁渔区,智能警示声在江畔回荡;泰州建成“健康长江行动”大数据平台,848个入江排口的“电子身份证”织就水陆空立体监测网;张家港“海棠158·长江党建共同体”汇聚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力量,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一串串数据、一项项创新,见证着法治思维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从省级立法完善配套制度,到司法修复基地实施生态补偿,江苏正以法治之力为长江筑起全链条、全周期的保护屏障。

生态焕新,擘画长江“绿样本”。南京浦口区桥林街道从“十里船厂”到“十里风光带”的蝶变,是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的缩影。投入24亿元整治污染、复绿170万平方米、恢复生态岸线11公里——这组数字背后,是江苏破解“重化围江”困局的决心。镇江世业洲司法修复基地的“生态赔偿”机制,将非法捕捞案的罚款反哺江豚保护;长江沿线40个生态安全缓冲区成为污染防控的“天然屏障”;“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工程串联起“生态岛”试验区……江苏以自然恢复为本、人工修复点睛的实践,正在重塑长江生态底色。江面上跃动的江豚群,岸线边栖息的候鸟群,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注脚。

发展转型,激活绿色“新动能”。“共抓大保护”并非“不要发展”,而是以绿色转型开辟发展新赛道。曾经机器轰鸣的浦口船厂旧址,如今集聚无人机研发企业,低空经济蓄势腾飞;泰州化工园区关停转型后,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托底;长江刀鱼重现江面的同时,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新业态蓬勃兴起。这些实践深刻地告诉我们: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互促共赢的必答题。当孩子们在江豚科教中心喊出“保护长江”的誓言,当村民在巡回法庭旁听中增强法治意识,全民共治的社会共识正凝聚成守护母亲河的磅礴力量。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四年来,长江保护法在江苏的生动实践启示我们:法治护航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策;不是一地一域之责,而是全社会共同使命。面对“一江碧水向东流”的壮美画卷,唯有以历史耐心接续奋斗,以法治之力久久为功,方能谱写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