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无限好,首发正当时。在福建厦门海沧区下陈村的上百亩油菜花田间,当地首座“乡村美术馆”即将正式落成;在重庆渝中区大坪商圈龙湖时代天街,莫奈花园艺术首展正在这里举办;在江苏苏州高铁新城的科技企业里,一款更好地服务于中老年群体的膝关节外骨骼产品即将首发上市……眼下,首发经济正在全国“遍地开花”,激起了消费市场的层层涟漪。
首发经济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驱动生产转型升级的“金钥匙”,也是提振消费市场、助力经济增长的“新路径”。聚焦首发经济,政策支持和引导愈加清晰,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到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从商务部等七部门印发的《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对“发展首发经济”“支持首店、首展、首秀”等作出部署,到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因地制宜推进首发经济”。随着国家层面利好政策频出,各地也积极行动抢抓首发经济机遇,出台更多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政策举措,促进首发经济“枝繁叶茂”。以上海为例,在原有基础上升级推出“首发上海3.0版”政策,从展会支持、通关便利、财政激励等多个维度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全球新品的首发环境。
“首发经济”顾名思义,“第一次”。魅力在“首”,开设首店、产品首展、举办首秀、服务首发;关键在“新”,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技术;目的在“促”,促进消费增速向稳、增量向好。在当今多元化的消费市场中,消费者的“尝鲜”心态是首发经济引领消费趋势的“强引擎”。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市新增各类首店1269家,北京市新增各类首店960家,深圳市461家,南京市320家。在首发经济的赛道上,各地都铆足干劲,争先、抢先、优先,开启消费“新蓝海”。然而,“首发经济”春潮涌动的背后,也暗藏着一些隐忧与苦恼。一些地方在首发活动上流于形式、走过场,如一些首店在开业初期吸引大量人流量,但由于长期产品不升级换代,“始终如一”,逐渐缺失吸引力;此外,一些地方靠抄作业、炒概念,伪首发,虽花“重金”打造氛围,却落个“东施效颦”的丑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何把首发引来的“流量”留下来,让“尝鲜”变“长红”,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能的重要课题。首先是紧跟市场变化,深度挖掘当地消费需求,因地制宜找到推进首发经济的“发力点”,实现差异化布局,为消费者提供更可及的产品、更优质的服务、更个性的体验,让首发经济“花期”长久;其次是优化消费环境,以创新丰富供给,加速“首发经济”和多种新业态新模式相互融合,以医疗保障、人工智能、潮流品牌、赏花经济、汽车家电等为切入点,为“首发经济”增添更多惊喜与看点;最后是加大人力、物力、资源等要素的投入,建立快速的市场反馈机制,增强行业自律意识,进一步规范首发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首发经济”尽量避免“千篇一律”。
从首店首展到首秀首演接续“出圈”,以“首”为切口串起的正向循环正在焕发经济发展新活力,推动“中国号”巨轮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