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好房子”三字首次亮相,提出要“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住房发展从“量”到“质”的重要转换,开启了住房新时代。
“好房子”的提出,回应了百姓对居住品质提升的热切期盼。过去,住房建设聚焦“有无”,全力解决基本居住需求,让百姓“居者有其屋”;如今,伴随经济腾飞,人均住房面积超40平方米,住房市场供求关系转变,“好不好”成为关键。从追求数量到注重品质,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好房子”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精准回应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住房理念的一次深刻革新。
“好房子”的提出,开启了住房领域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深耕的转型新征程。“好房子”有着严格且全面的要求。在安全方面,要求房屋结构稳固,能抵御各类自然灾害,建筑材料环保无害,保障居住者的身体健康;舒适体现在空间布局合理,动静分区明确,采光通风良好,层高提升至不低于3米,让居住者有更宽敞舒适的居住体验;绿色强调节能减排,采用环保材料,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打造低碳环保的居住环境;智慧则是融入先进的科技元素,实现全屋智能,如智能门锁、智能家电控制、智能健康监测等,提升居住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为实现“好房子”建设目标,各地纷纷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践。以北京为例,北京在2024年底、2025年初接连出台《高品质商品住宅设计导则》和《平原多点地区技术要点》,对住宅的设计、建设标准进行详细规范,推动北京新房产品设计和品质迈向新台阶。
“好房子”的提出,重塑了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升级的全新范式。“好房子”建设不仅关乎新建住宅,也为老旧小区改造带来了新契机。如今,近28万个城镇老旧小区开工改造,1.2亿居民生活迎来巨变。房屋提质行动中,加装电梯化解老人“上楼难”,更新管网保障水电暖稳定,智能化改造增添便捷与安全。配套建设同样成果斐然,“口袋公园”让居民在家门口拥抱自然、健身休闲,养老和托育设施直击老龄化与育儿难题,完善社区服务,打造全龄友好环境……一系列改造,让老旧小区告别“老破小”,实现向“好房子”的蜕变,重焕光彩,居民归属感与幸福感直线上升,生活品质大幅飞跃。
“好房子”的提出,串联民生与经济发展的黄金纽带。建设“好房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社会合力推进。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完善《好住房技术导则》等标准规范,细化要求并确保落实。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在土地出让时注重品质规划。企业作为建设主力,应转变发展理念,摒弃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的思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打造绿色智能住宅,同时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增强居民居住满意度。社会层面则需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公众对“好房子”的认知与认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好房子”建设任重道远,但只要三方协同发力,定能让这一理念成为现实,为人们带来更美好的居住体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进步。
“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住房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标准的完善、科技的应用和项目的推进,“好房子”将走进更多家庭,托举起一个个更现代、更智慧的温馨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