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深耕县域富民产业,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2025-03-02 10:10 作者: 盐城 田丽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磅落地,“发展县域富民产业”首次独立成章,这一突破性举措,彰显出国家对县域经济的高度重视,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锚定了方向。今年,正值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文件的发布,无疑释放出极具分量的新信号,迅速引发全社会的聚焦与热议。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本单元,扮演着连接城乡、工农的关键角色,是支撑中国社会经济稳健前行的筋骨经脉。全国2844个县级行政区,土地广袤,占据全国90%的面积;常住人口众多,超全国半数;生产总值可观,占全国总量的四成。2024年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增至3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66729亿元,增长4.3%,增速高出城镇0.9个百分点。当下,以县城为代表的中小城镇,集聚能力与日俱增,县域内人口、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城乡融合发展态势愈发显著,县域已然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阵地,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切入点。

紧扣“土”字特色,绘就县域富民新画卷。要让县域富民产业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各地县域资源禀赋千差万别,有的地方自然风光旖旎,有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有的地方文化底蕴深厚悠长。这些都是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的宝贵资源,亟待挖掘与利用,以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名片。陕西洛川,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年产值突破百亿大关;福建古田围绕食用菌产业,通过精深加工,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成功实现产业升级。“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充分挖掘自身的自然、文化和历史资源,紧密结合市场新需求,引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以产业融合之笔,勾勒县域富民新图景。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县域经济开辟了全新的增长空间。乡村旅游凭借独特的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魅力,成为县域发展的新亮点。四川成都的三圣花乡,依托花卉种植传统,精心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每至花季,漫山遍野繁花似锦,游客纷至沓来,农家乐、民宿生意火爆,村民们通过售卖花卉、提供旅游服务等,收入大幅增长。农村电商的兴起,则打破了农产品销售的地域限制。江苏睢宁沙集镇,村民借助电商平台,将本地的家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形成“农户+电商+物流”的产业模式,带动了原材料供应、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让农村经济焕发出新活力。文化体验产业同样在乡村悄然兴起,陕西袁家村深挖关中民俗文化,打造民俗风情街,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传统美食、体验民俗技艺,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文化体验活动,不仅传承了地域文化,还带动了特色手工艺品、农产品的销售,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这是一项系统而宏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民以及社会各界协同发力、持之以恒。相信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引领下,随着县域富民产业的持续发展壮大,广袤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也将一步步从蓝图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