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理 /正文
漫评:“鹊桥”之上,映照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芒
2024-08-10 10:15 来源:我言新闻 作者:0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相传这一天,牛郎织女会在一条由喜鹊搭成的“鹊桥”上相逢。这座“鹊桥”如同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古代与现代,让人们在忙碌生活中仍能感受到浪漫与温情。

七夕节,作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人们对忠贞不渝爱情的向往与赞美。七夕,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农历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从乞巧祈福到跪拜魁星,从投针验巧到晒衣晒书,从为牛庆生到储七夕水,从放河灯到蒸花馍……这些穿越漫长岁月却依旧熠熠生辉的习俗,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愿与期盼,也早已成为具有岁月积淀和家国情怀的文化符号。

七夕节,映射着中华民族的婚恋观与家庭观,蕴藏着中华民族家庭观中的“和合”与“圆满”的根本内涵,是一种深远而美好的价值引领和情感寄存。从“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里对爱情的憧憬,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里的忠贞不渝,再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里的深情似海……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广为传颂,见证了延绵千年的中华民族婚姻观、家庭观,也是中华儿女追求花好月圆、琴瑟和鸣,良辰美景、家庭和睦的真实写照。因此,在传承与发展七夕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弘扬其核心价值,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家庭观,共同营造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现代家庭风尚。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传统节日正是让广大社会公众触摸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早在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传承与发展七夕节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为此,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探索和创新传承方式,举办乞巧文化节,开展七夕诗歌朗诵会,组织七夕非遗创意市集……让七夕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鹊桥”之上,从爱情的甜美到家庭的和美,七夕文化内涵如同一股细水长流,穿越时空的隧道,不断汇聚着新的元素与情感,展现出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面向未来,我们要立足历史、放眼时代,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积极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释放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注入新的活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