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村联建破解“锁鲜”难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1-27 07:23

11月20日,在响水县南河镇薛荡村,种植大户周峥嵘正蹲在地头,轻轻拂去西兰花叶片上的露珠。“你看这花球,多饱满。”他双手托起一株西兰花,像捧着个宝贝。身后,300亩西兰花翠绿欲滴,在初冬的田野上铺展成一片绿海。

这片绿,是村民眼中的“致富花”。但在丰收的背后,也曾有很多“烦恼”。

“去年这时节,我有时急得整夜睡不着。”周峥嵘记得很清楚,“西兰花刚采摘的时候,市场价格波动大,当天价格比前一天跌了3毛,一车就少赚1000多块。”这样的经历,每个种植户都深有体会。

西兰花娇贵,采收期集中,保鲜期短。市场行情稍变,农户一年的辛苦就可能大打折扣。

好在市委驻响水富民强村帮促工作队来了。

队员们走在田埂上,鞋底沾满泥土。他们一户户走访,仔细看西兰花如何采收、运输,倾听种植户诉求。“村里要是能有个冷库就好了。”一位种植户无意间的念叨,打开工作队的思路。

调研、论证、规划,一个大胆的设想慢慢成型。新荡村、河堆社区、河西村、薛荡村,四个相邻村的村两委和帮促工作队坐到一起商议。“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帮促队队员、南河镇党委副书记刘加弘在协调会上说,“抱团发展,才能把产业做大。”

“南河镇村级联建西兰花保鲜库及初加工项目”,这个长长的名字,承载着四个村庄的共同期待。项目计划总投资153万元,其中帮促工作队协调资金115万元,镇级自筹38万元。“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帮促队队员们和镇、村两级干部反复核对预算,优化设计方案。

说干就干。2024年11月,项目正式开工。

工人师傅加班加点,四村村民也主动搭手。搬材料、平场地,工地上热火朝天。今年5月,冷库顺利投入使用。

“正好赶上春天的采摘季,这冷库建得真及时。”冷库现场一派忙碌。种植户们腰间系着围裙,抱着保鲜筐,脚步稳稳当当,一个个筐子码上货架,翠绿的花球透着新鲜。

“以前收菜像打仗,现在能慢慢选、慢慢存。”周峥嵘抹了把额头的汗笑着说,“再也不用担心收购商压价,等价钱合适了再卖,心里踏实多了。”

四村联建,不是简单凑钱,是把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让“锁鲜”变成“锁利”。

“冷库建起来,产业才能连起来。”薛荡村党总支书记杨再波说,“从种植到仓储,从初加工到销售,要打造完整产业链。”

万银、振亚、旭泰3家农业龙头企业先后落地,速冻菜生产线运转起来,脱水蔬菜脆片走进商超,花青素提取物打开新销路。

帮促队的脚步没有停下。他们积极对接市场,牵线搭桥引进企业,让西兰花产业往更深处走。

产业链拉长了,集体收入也跟着涨。除了冷库带来的收益,企业分红、土地流转费让四村的“钱袋子”更鼓。“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新荡村、薛荡村集体增加收入5.75万元。”帮促队队员、新荡村第一书记张爱民掰着指头算账,“这笔钱用来维护基础设施、办公益事业,更重要的是能帮周边种植户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稳定增收。”

与此同时,村里的人居环境也在悄悄变样。

农业农村、水务、交通等部门资源向帮促镇村倾斜,农村“厕所革命”、生态河道治理、农房改善等工作有序开展。

村里的土路变成水泥路,杂乱的河道变得清澈整洁,一座座农房焕然一新。这些工程与冷库建设同步推进,让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今年薛荡村入选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喜讯,更让村民们倍感振奋。村容村貌持续改善,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升,村民的日子也在越变越好。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刘景文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徐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