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盐城又圈粉了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1-26 15:58

 

 

这座以“盐”为名的城市
正循着千年文脉
走在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市的路上
每一步实践
都紧扣民心、扎根大地
让文化自信成为
“Nice盐城”
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精品频出誉中外

 

 

 

 

 

 

 

近年来,盐城文艺创作持续深耕,各类文化精品在国内外赛场屡获殊荣,用实力诠释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为建设文化强市注入强劲动力。

国家级大奖层面,盐城收获颇丰。

淮剧小戏《赶脚》荣获我国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文华奖,淮海小戏《解决问题》斩获群众文化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本土淮剧创作成果斐然,《送你过江》获第七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范公堤》入选文旅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小城》《谷家大事》等多部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杂技艺术屡获殊荣,《炼——倒立技巧》荣获中国杂技金菊奖,《凌云——倒立技巧》获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奖”。

国际赛场之上,盐城文艺自信“出海”。

《金乌涅槃——集体倒立》《逐梦·双人技巧》双双荣获第26届意大利拉蒂娜国际马戏节金奖;肢体剧《还你一个家》拿下第比利斯儿童与青少年国际戏剧节“最佳剧目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组织奖”。盐城市淮剧团随“水韵江苏”品牌活动赴海外交流,在异国他乡掀起“盐城热”。

文学与群文创作同样活力迸发。

《坐在石阶上叹气的怪小孩》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东方湿地》获徐迟报告文学奖,《滩涂地》等作品获紫金山文学奖。曲艺《爱我你就抱抱我》荣获第十八届“群星奖”,舞蹈《e起回乡》《发绣》等9部作品获省“五星工程奖”。

繁花背后,是制度与人才的双重支撑。

盐城通过院团改革、专项资金扶持、定向培养人才等举措,激发创作活力。更重要的是,盐城作品始终扎根基层,历经数十次巡演锤炼,在听取群众反馈的过程中不断打磨提升。

 

 

 

 

 

 

文化直达润民心

 

 

 

 

盐城以“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为载体,依托“五个一”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在“11+N”地区试点,走出专业场馆、钻进大街小巷,把美送到寻常百姓身边,让更多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墙美展”让艺术融入日常,成为遍布城乡的美育之旅。

这些“流动画廊”没有高墙阻隔,不收门票,也没有展览时间限制,采用可拆装、易运输的展板设计,哪里有群众,就把展览送到哪里。在滨海县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员工们日常工作的场景被搬上展板,李师傅感慨“真没想到,自己天天干的活,也能被拍得这么带劲”;盐都区以“水韵盐都 人文西乡”为主题,采藕戏鸭、农忙丰收等乡村图景成为作品主角,村民老王笑着辨认“那场农忙中的一个背影,铁定就是我”。从企业园区到交通枢纽,从城市商圈到乡村集市,“一墙美展”让老百姓从“看热闹”到“看门道”,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艺术也从遥不可及的“殿堂珍品”,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风景。

“一城记忆”让非遗活态传承,在烟火气中延续文化根脉。

作为核心板块的“‘一城记忆’非遗直达”,通过“集市+课堂+巡演”的多元路径,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与乡村角落的非遗资源系统性送至市民家门口。建湖县的非遗集市上,剪纸、发绣等作品琳琅满目,市民可近距离观看传承人飞针走线;射阳县的草编摊位前,传统手艺与现代家居设计结合的创新成果让人赞叹“原来传统手艺也能这么时尚”。非遗课堂更让互动传承落地生根,盐城市博物馆的亲子手作、盐城市文化馆的竹编体验、射阳县特庸镇的七夕剪纸,让市民在亲手实践中感受技艺密码与匠心精神,留学生王子豪在制作“文物月饼”时感慨“这是一座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

“一堂匠艺”让名家下沉基层,让文化技艺可感可学。

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名家课堂”席卷盐城城乡,汇聚市内外大家、名家、专家,将高水平艺术技艺教学从“深巷”引向“闹市”。亭湖区1956星剧场的建军路文化大讲堂上,郦波、于丹等文化大家登台开讲,引领市民开启诗意之旅;乡村的戏曲课堂上,淮剧传承人悉心传授唱腔与身段;社区活动室里,声乐博士指导居民科学发声,舞蹈演员细致纠正动作。盐城市文化馆推出的“美·盐计划”公益美育课,亭湖区文化馆的“市民夜校”,涵盖声乐、舞蹈、手工等多个门类,完全免费向市民开放,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一台好戏”让服务精准对接,实现文化惠民双向奔赴。

惠民剧场依托104个优质舞台表演类节目,通过“文艺名家镇村结对、文艺志愿者定点帮扶”模式,实现从“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的转变。不同于以往“送戏下乡”的单一模式,这里推行“菜单式按需供给+订单式精准配送”,前期深入调研基层喜好,与当地共同筛选打磨节目单。针对中海油盐城“绿能港”员工特点,量身定制群口快板《绿能港的“老牛哥”》,引发强烈共鸣;在盐城经开区的展演中,儿童剧、戏曲、热门歌曲兼顾各年龄段需求,让观众赞不绝口。更有景区沉浸式演出与小剧场艺术季联动,68部精品剧目演出超500场,实现“为一部戏,赴一座城”的文旅融合效应。

文化的种子从博物馆的橱窗里被取出,撒向街市巷陌、赛场广场与田间地头,便真正开始了生长。盐城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实践,让文化不再是遥远的陈列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学,是连接人心的精神纽带。

 

 

 

 

 

影视高光映金鸡

 

 

 

 

 

 

 

11月的厦门,金鸡百花电影节星光璀璨,盐城以“Nice盐城·短剧之城”之名惊艳亮相,迎来对外文化交流的高光时刻。四部短片集中登陆国内电影界最高平台,向全国展现盐城的魅力与产业雄心。

金鸡舞台上,盐城故事大放异彩。

《候鸟人》《粉墨》《老爹面子仗》《再见董永》四部短片集中展映交流,滩涂湿地的苍茫、淮剧戏台的坚守、都市街巷的温情交织成画。镜头里,盐城不再是背景板,而是推动情节、塑造灵魂的“主角”,让现场观众深度走进这座东方湿地之城的内心。展映后,四位青年导演分享创作初心,《粉墨》导演李珍仪感慨“盐城人托举起了整个叙事”,《候鸟人》导演徐伊宁解读“轻舟计划的‘轻’是青年影人破浪的锐气”。

高光背后是系统性布局的支撑。

盐城在“金鸡报晓之夜”专题推介“短剧之城”“四个三”战略,三大基地构建“黄金三角”,“30+场景”搭建“一镜到底”影棚,三重政策提供资金保障,三大服务铸就无忧体验。东大门影视基地孵化短剧单部最高播放量达3.7亿次,数字视听产业基地让制作成本降低15%,燕舞剧工厂坐拥多元场景,“48小时一键勘景”成剧组口碑之选。

盐城的高光源于独特城市基因。

“Nice”四字精准诠释其气质:Natural的生态沃土Interesting的IP矩阵Colorful的文化交融Enthusiastic的开放胸怀,为影视创作注入不竭灵感。此次金鸡之行,盐城不仅展现“一城千面,天然影棚”的魅力,更向全球发出诚挚邀请,共赴盐城孵化精品、落地创意,书写“影视赋能城市,城市反哺影视”的新篇章。

 

 
 
如今
盐城的文化故事还在续写
非遗集市的针线仍在穿梭
惠民剧场的锣鼓还在敲响
影视基地的镜头正对准新的风景

 

 

这座城市将继续以文化为帆
让自信的底气更足
强市的根基更牢
让每一位盐城人都能在文化滋养中
读懂家乡的过去
看见城市的未来
 

记者:倪静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