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全市大部分区域的水稻收割已接近尾声。在东台市五烈镇甘港村的江苏惜禾现代农业智慧农场内,田间地头不见传统农忙身影,土壤墒情传感器正实时监测土地墒情,将数据传回系统。
“传感器24小时监测数据,经中央处理器分析后,指令直达一体化测控智能闸门。”工作人员朱卫军一边展示手机里的智能管理界面,一边笑着介绍,有了土壤墒情传感器,农田就像装上了“智慧大脑”,通过物联网系统便能远程调度田间作业。“我们坐在家里就能管好上百亩田。”
无人机利用光谱拍照查苗情,智能水闸远程控制灌排,拖拉机、收割机在无人驾驶模式下精准作业……这些集成太阳能供电、无线通信与智能监控的设备,可自动完成水位测量、流量计算与精准供水,彻底改变以往“凭经验看墒情”的灌溉模式。
智能系统统筹调度各类设备,不仅让农业生产省工省力,更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农田亩均节约生产成本150元,人工成本降低超30%。如今,甘港村惜禾农场里,智慧灌区建设初见成效:25公里水泥机耕道纵横交错,18座泵站与30公里防渗渠构成灌排一体化网络,80余台(套)农机装备实现耕种收全程覆盖,为智慧农业筑牢硬件根基。
作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东台以“政策扶持、技术渗透、人才培育”三轴联动,推动智能农机从实验室走向田间。从“人扛牛耕”的传统模式,到“智慧管控”的现代化生产,甘港村的农业变迁,折射出东台农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截至2025年,东台智能农机保有量达2772台(套),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99.37%,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超81%。依托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当地正加速实现从“经验种田”向“数据种田”跨越,通过开设技术培训班、举办观摩演示会等形式,让更多农户掌握智慧农业技术,共享科技红利。
“过去农技人员要天天下地察看土壤,现在传感器比人更懂庄稼需求。”东台市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站副站长周剑铭表示,将持续引进先进装备,优化智能系统,让智慧“田保姆”的服务触角延伸到更多农田。田野上,智能闸门守护的不仅是土壤墒情,更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智慧系统管控的不仅是农事生产,更是农业现代化的未来。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单冬 通讯员:王智聪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王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