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美食“你方唱罢我登场”,年轻人为何甘愿买单?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1-18 15:29

近期,社交媒体上奶皮子糖葫芦的热度未歇,另一款创意甜品“固体杨枝甘露”也迅速走红,相关话题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累计阅读量已突破千万。

从黄油年糕、玉米蛋挞到奶皮子糖葫芦、固体杨枝甘露……网红美食如走马灯般轮番登场,不断刷新大众味蕾与社交动态。这些新品往往将传统食材进行创意重组,以高颜值、新奇口感吸引年轻人排长队、掏腰包。而这股热情的背后,究竟是真心觉得“美味”,还是被流量“拿捏”?

价格翻倍涨,还得排长队

奶皮子糖葫芦似乎是这个冬天的“必吃单品”。在育才路大草莓糖葫芦门店,高峰时段排起长队已成常态,每人还限购两串。尽管天气寒冷,队伍中的大学生小刘依然耐心等待:“我在小红书上刷到好几次了,今天没课特地来打卡。”

几乎每一位拿到这串“冬日限定”的顾客,都会在店门口停下脚步,举起手机,调整角度,认真记录下这一刻。所谓奶皮子糖葫芦,常见的是在传统糖葫芦外面贴一层奶皮子,更创新的版本则把山楂换成青提、草莓等水果,几乎集齐所有网红食材。

而接棒成为新“顶流”的固体杨枝甘露,则是将经典粤式饮品“固态化”,将芒果切板作基底,涂抹厚厚的干噎酸奶,再撒上柚子果肉和西米,变成可以手持的甜品。

目前,盐城各线上外卖平台已有超过25家门店上架“固体杨枝甘露”,定价多在20元至40元之间,而有的门店价格直接卖到近60元一个。

不仅是甜品店,奶茶店和水果店也推出类似产品“抢客”。“每天要削几十个芒果、剥好几箱柚子,削皮削到手酸。”一位“果切Now”员工一边忙着手头的活计一边介绍,尽管线上订单占主流,仍不断有顾客到店询问:“有没有现货?”

不是买不起,是要性价比

“店里卖38元一份,我自己在家复刻,成本算下来还不到15块。”从事自媒体工作的00后陈琳,正在编辑她自制固体杨枝甘露的小红书“笔记”。和她一样,面对价格动辄三四十元,甚至逼近百元的网红甜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自力更生”。

作为美食博主,陈琳详细拆解了材料成本:半个芒果约七八元,酸奶用浓稠一点的约五元,西米和红柚成本不过两三元。“算下来还不到店里一半的价格,果品、奶源还能自己控制,吃起来更安心。”

这股自制风潮的背后,健康则是促使消费者走进厨房的另一大动因。市售甜品为追求极致口感,往往含有较高的糖分与脂肪。长期关注饮食健康的消费者张女士坦言,自己尝试复刻网红甜品,正是为了降低糖油摄入,“用代糖和低脂酸奶,味道一样很好,心理负担却小了很多。”

除了精打细算与健康诉求,自制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生活乐趣与社交资本。社交媒体上,搜索“复刻”“家庭版”等关键词,能看到大量教程与分享帖。陈琳透露,一篇类似的图文内容收获的点赞,往往比单纯“打卡晒货”更多。

网红周期律,品质是关键

网红美食的热度难以持久,生命周期往往短暂。此前一度风靡的玉米蛋挞,目前在盐城仅存于少数几家甜品店的菜单角落,成为“红过”的证明。榆河路一家甜品店老板感慨:“玉米蛋挞最火的时候,一天能卖两百个,现在一周都卖不出二十个。热度一过,只剩一地鸡毛。”

大多数网红甜品是在传统形态上做微创新,不改变核心认知,仅在食材与口感上做加法。这既降低了消费者的尝试门槛,也创造了打卡传播的价值。本质上,它们依赖“社交属性”驱动消费。

然而,微创新往往意味着低门槛。一位跟风推出“固体杨枝甘露”的茶饮店主表示,“这类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配方一看就懂,一旦火了大家立刻一拥而上。”结果便是同质化竞争迅速加剧,市场很快饱和。“早期靠流量能吃一波红利,但不到一星期,周围五六家店都上了类似产品,利润直接被摊薄。”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创新与跟风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制造爆款,而在于持续创新、用真材实料和稳定品质留住人心。下一阵风会吹向哪里无人知晓,但用心做出来的产品永远有人买单。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周创 通讯员:许静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于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