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长双十一”落下帷幕,不少人告别了熬夜拼单的狂热。有网友直言:“第一年没有买东西”“感觉和平时一样”。
尽管销售总额还在上涨,但超长战线让数字失去了可比性。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电商渗透率”的微妙变化。
这个指标主要反映实物商品网售占比,经过十多年高歌猛进,在2023年见顶之后连续两年回落。
线下的变化同样真实。曾经的“直播宇宙中心”杭州萧山丽晶国际,如今空置房源越来越多。仿佛在印证从业者的感慨,“电商的黄金时代,过去了”。
但电商渗透率“见顶”,并不等于零售业“到头”,而是消费换赛道的“信号”——我们正大步从“商品社会”迈向“服务社会”。
举个例子。过去双十一追求的是“便宜大碗”,如今消费更看重“情绪价值”,只为一句“我喜欢”。
今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超过10%,苏超赛事出圈,正是这股新趋势的体现。
线下零售也在华丽转身。山姆、胖东来靠“高质价比+精致服务”圈粉无数,有些传统超市的改造甚至被戏称为“胖改”,印证了优质服务的强大吸引力。
所以,电商不是没有空间,而是结束野蛮生长,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服务消费提质计划”,信号很明确:别光卷商品,服务消费才是下一片蓝海。
顺应趋势,今年平台也主动做“减法”,主打“官方立减”“一件直降”;淘宝闪购、京东秒送,让消费需求实现“即时满足”。
每个行业都有发展周期
未来的赢家
一定是既懂货、更懂人的品牌
褪去狂热与浮躁
一个更理性、更注重品质与服务的消费时代
或许才刚刚开始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殷俊杰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