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操作,智慧运转。11月14日,在江苏丰东热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内,LMS智能热处理生产线正全天候高效运行,展现出工业4.0级的制造水准。这条生产线不仅赢得比亚迪等头部客户的青睐,更标志着丰东已成功实现向数字化工厂的战略转型。
“我们整条生产线的智能化已达到工业4.0标准,可实现24小时少人乃至无人化运行。”公司党委副书记徐晓健介绍道。生产线核心设备——BBH型预抽真空可控气氛多用炉,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能实现碳势精确闭环控制,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渗碳气体消耗超30%。
“这组设备就是我们的‘智能大脑’。”加工事业部部长张志冲表示,“过去依赖进口,成本高昂且维护不便。如今全线自主研发,成本持续下降,利润稳步增长。”目前,该生产线已能完全替代原德国设备,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凭借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突破,丰东成功在多个领域实现进口替代。氮碳共渗技术赢得高端车企订单;轴承钢碳氮共渗技术助力新能源车与赛车轴承提升使用寿命、实现轻量化;飞机钣金件T6炉、顶装料真空高压气淬炉等技术研发,均紧跟国际前沿需求。
市场版图持续扩大。在风电、AI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丰东研发的滚珠丝杆、直线导轨热处理设备已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关键部件,打破了该领域长期依赖进口设备的局面。
企业展厅内,“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奖牌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证书赫然在目。“这块单项冠军奖牌在全国热处理行业十分罕见。”徐晓健自豪地说,“我们的可控气氛热处理设备,国内每售出10台就有3台来自丰东,2024年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
目前,该公司共参与制定29项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拥有14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从跟着国外学到领着行业跑,靠的就是‘啃硬骨头’的精神。”徐晓健说,“公司35%的员工为技术岗,每年至少推进10项核心技术攻关,这就是我们的底气所在。”
记者手记:创新啃下“硬骨头”
“创新是第一动力,实干是唯一捷径”,在丰东的智能车间里,这句话有了最生动的体现。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波诡云谲与技术“卡脖子”的壁垒,这家盐城企业以“啃硬骨头”的韧劲与“钉钉子”的钻劲,闯出了一条自主可控的突围路。
自主研发替代德国设备,氮碳共渗技术叩开高端市场,30%国内占有率筑牢行业地位;35%技术岗筑基、年攻10项核心技术、主导29项国标,彰显“敢为天下先”的争先气魄。
在制造强国的征程上,丰东不是孤例。盐城企业正以创新为帆、实干为桨,既在全球产业链中站稳脚跟,更成为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用核心竞争力书写着“实业兴市”的时代华章。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张勇峰 蔡志伟
编辑:梁鹤龄 李艳 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