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涌黄海,才聚盐城。2025江苏·盐城沿海人才发展大会绘就了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崭新蓝图,全面展现盐城发力蓝色经济、渴求青年才俊的满满诚意。
大会期间,记者专访六位与会嘉宾代表,聆听他们对于盐城“引才、用才、育才、留才”的真知灼见,共同感受这座向海图强、奋进“万亿之城”的强劲脉搏与广阔未来。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金惠

11月9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和斯德哥尔摩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在接受采访时,对盐城推进产才融合、构建人才新高地的创新实践给予充分肯定。
“盐城的科创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关键在于政府体系的高效运作,以及‘一对一’的精准帮扶,推动各类人才计划与技术项目高效落地、见到实效。”作为固体废物领域的专家,李金惠指出,这套务实机制正推动盐城向着资本、人才与产业的集聚高地稳步迈进,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从闻名遐迩的丹顶鹤栖息地,到如今手握“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李金惠对盐城的认知也从生态印象延伸至对其文化、政务与产业发展的全面认可。谈及盐城重点发展海洋经济和绿色低碳产业的战略选择,他认为这一布局精准把握了发展方向。“这两个产业的定位非常精准。一方面,这些比较新的领域亟须相关专业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也为人才成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充分体现了盐城汇聚英才的‘天时地利’。”
如何增强对青年人才的持久吸引力?李金惠强调,为青年人才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成长预期至关重要。“当然,待遇等配套条件也非常关键。”他说,“通过进一步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让青年人才真切感受到在盐城‘明天会更好’。这是城市与人才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核心所在。”

塞尔维亚国家科学院院士,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安君

“这是我第二次来盐城,感受很深刻。”金安君开门见山地说道,他走过许多城市,盐城给他的印象是“大气”,不仅指城市建设,还有这里的开放和包容。
金安君出生于浙江舟山,“我的家乡和盐城很像,都是‘靠海吃海’。”金安君特别关注海洋经济的发展,“除了发展风电,我们还能进行海水淡化、温差发电等。”他举例说,甚至可以通过生态修复等手段恢复海洋自然风貌,形成“能源—生态—产业”良性循环。
金安君认为,“双碳”目标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年轻人发展的重大机遇。他相信,盐城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将为年轻人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这里有文化底蕴、政策支持,非常适合年轻人扎根。”
对于盐城如何进一步吸引人才,金安君提出了具体建议:“首先,我觉得应该积极发挥‘人才大使’的作用,邀请更多人为家乡代言。其次是搭建高层次平台,吸引更多项目落户,形成‘以才引才’的磁场效应。”
金安君特别提到盐城与高校的合作机制。“像清华、北大、南大这样的高校,可以为盐城带来创新平台。”他介绍,“我们有80多项专利,也在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年轻人加入进来,既能创新,也能实现价值。”
在金安君看来,盐城正站在“向海发展、绿色崛起”的历史节点上。这里不仅是海洋经济的实践者,更是绿色低碳发展的探索者。而人才,正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资源与最亮的招牌。“我相信这里会成为年轻人创业、生活、成长的乐土。”他笑着说。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 刘益伦

“盐城对顶尖人才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对重点产业链企业引进的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这种全方位、全链条人才配套服务体系,对优秀人才有着极大的吸引力。”11月9日,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刘益伦深有感触。
首次来盐的他表示,看了宣传片,感觉盐城是座非常漂亮的城市,这里风光生态资源丰富,全链新能源产业发达。“这里给予年轻人的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成长舞台。”刘益伦特别看好盐城人才政策的青年导向,“可以更好地留住优秀人才,让他们将论文写在黄海之滨,为实现‘万亿盐城’的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当天,一直从事先进材料研究的刘益伦还为东台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的离岸人才孵化基地揭牌。“盐城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发展海洋产业恰逢其时。”刘益伦从产业布局角度提出,盐城可进一步聚焦“海洋装备材料+新能源”双轮驱动,依托风光电氢资源与海洋区位优势,构建“海洋绿能”全产业链,形成具有盐城特色的蓝色经济体系。
“未来,先进材料产业将是万亿级别新赛道,盐城可以把高校的科研优势和自身的海洋优势深度结合,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建立技术成果共享池。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让人才价值在解决产业‘卡脖子’问题中充分释放,共同书写好人才与产业共舞、海洋与创新共鸣的时代篇章。”刘益伦说。

南京农业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人才办主任 吴巨友

谈及农业类高校如何适配盐城“5+2”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乡村振兴需求,南京农业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人才办主任吴巨友提出“清单对接+平台支撑”路径。“政府与高校需分别拿出产业需求清单、成果清单,通过盐城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精准对接。”他建议,高校可通过在盐设立产业转移分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方式,以“揭榜挂帅”方式发布项目,推动研发人才“嫁接”地方,既驱动经济发展,又培养适配人才,再通过“引才、用才、育才、留才”一体化机制,实现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针对盐城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吴巨友强调“事业+感情”双留才。“要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事业沃土,将现代农业、海洋产业、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落地盐城。”他建议,为初创人才配备“院士+团队”科技导师,同时解决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后顾之忧,“子女教育是人才家庭的头等大事,政府需用暖心举措消除人才顾虑。”此外,还需“引人、引智、引力”结合,借高端人才影响力扩大盐城创新资源链接范围。
在农业现代化布局上,吴巨友聚焦“蓝色粮仓、绿色发展、智慧农业”三大方向提出建议。“盐城沿海区位优势显著,可重点发展深海渔业、海洋养殖业,打造蓝色粮仓;依托世界自然遗产,以生态理念吸引人才;面对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大力推进无人机、AI等技术应用,布局智慧农业。”
作为从盐城走出去的专家,吴巨友感慨家乡人才生态“日新月异”。他建议盐城进一步挖掘“国际交流+本土优势”差异化竞争力,将先进经验与资源“引进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刘爽

“盐城的产才融合政策最吸引我,也最打动我。”11月9日,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盐城在打造人才高地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产业特色引才、以地缘优势聚才的差异化路径。
作为深耕海洋材料与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学者,刘爽对盐城的发展方向非常认同。“盐城没有盲目追逐热点,而是依托海洋资源禀赋和绿色经济定位,精准对接相应高校科研力量。”他强调,这种“因地引才、因产聚智”的模式,真正实现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从学术价值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双赢,“这正是全国同类城市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在刘爽看来,盐城在海洋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的布局,为两类人才提供了独特舞台:一是高校科研专家可借助本地完善的产业生态,完成从实验室“小试”到市场“成品”的全链条跨越;二是青年人才,尤其是对口专业的高校学子,能在此将所学付诸实践,在服务地方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刘爽在采访中提出了“以事聚人、以情留人”的理念。他解释,当年轻人亲眼见证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盐城转化为产品、产生影响力时,留下的意愿自然会增强。此外,他建议搭建多元交流平台,促进青年人才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在获得经济保障之外,更能在这里找到归属与共鸣”。

北京华控智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德广

“‘离岸创新、闭环落地’模式是盐城打造人才发展高地最突出的亮点。”北京华控智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德广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孵化在高地、转化在盐城”的机制,盐城打破了地域限制,让人才和科技成果在更广范围内流动、扎根。
“公司在盐城落地的风电装备‘智慧大脑’项目正是受益于此。”刘德广介绍,依托这一政策,成功引进了清华大学褚福磊教授等顶尖人才,组建了本地团队,实现了“人才+技术+场景”的闭环发展。
谈及“十五五”期间盐城海洋经济与绿色低碳产业的人才机遇,刘德广指出,盐城拥有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为人才提供了从装备智造、智能运维到绿电应用的全链条实践平台。在深远海风电、新型储能等新兴领域,人才有机会参与技术突破与行业标准制定,站上能源革命最前沿。通过海洋人才蓝皮书等机制,构建的“产业出题、人才解题”协同模式,能让人才在真实场景中快速成长。
刘德广提出,强化“事业平台”吸引力,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和产业学院,让青年人才参与真实项目。打造“青年社群”文化品牌,深化“青年创业学院”“周末人才冷餐会”等活动,形成青年创新圈层,增强归属感。优化生活与发展环境,完善购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让青年人才安心安业安居。他表示,作为拥有清华大学背景的人工智能企业,公司将继续扎根盐城,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以人才为引擎,助力盐城建设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高地。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陶秋凤 蔡冰清 李泓儒 单冬 周创 戴汇/文 刘超/图
编辑:梁鹤龄 李艳 王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