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活水竞奔涌——写在2025江苏·盐城沿海人才发展大会开幕之际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1-08 07:22

核心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深刻阐述了江苏在挑大梁上要把握好“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的“四个着力点”。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才引领,创新融合”为主导,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中勇闯新路。本报聚焦即将举办的2025沿海人才发展大会,深入报道盐城在创新人才政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有力举措。

 

“盐城不会辜负每一份信任,这里定会成为各路人才奋斗拼搏的‘起锚地’、长居久安的‘目的地’。”在2024沿海人才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周斌的这句话,传递着广聚人才的坚定决心和行动力量,让来自四方的奔赴者感到温暖,让更多人才理想汇聚成创新洪流。

一年后,这座城市即将迎来2025沿海人才发展大会。已连续举办14载的盛会,年年人才唱主角、站“C位”,这充分说明盐城用实践表达信念: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盐城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协同推进机制,打通人才供给端、产业需求端、科创应用端全链条,构建“大人才”工作格局。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盐城坚持产业重中之重地位,高起点建设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和黄海新区,做大做强汽车、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重抓以海洋经济为主导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文化创意等产业,做好产才融合发展文章,让各类人才在现代产业发展浪潮中大显身手、乘风破浪、奋楫前行。

才聚盐城

“共生共赢”入佳境

盐城环保高新区,作为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盐城基地,众多南大学子对这里并不陌生。今年秋学期伊始,11名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来到这里。在南大华兴环保科技股份公司,他们仔细参观环保装备研发、中试、生产车间,企业的研发实力、国内领先的检验检测平台、高端的科创载体等,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研究院成立以来,主动履行南大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使命,同时也为地方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科创型人才。”南大盐城环保院副院长邢立群认为,盐城基地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海荣认为,南京大学与盐城环保高新区的“双高协同”是产教融合的典型实践。“盐城环保高新区作为省级‘双高协同’试点园区,其核心优势在于构建了‘学科—产业—人才’三链融合的生态体系。”郑海荣提到,南京大学计划把协同领域拓展到生态修复、智慧环保等方向,打造“产学研对接平台”,每月组织专家团队驻园服务,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盐城落地生根,为盐城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更多的人才力量。

向海而生,因才而盛。盐城的人才政策,“海”味很浓,有着大海的宽广胸襟与自由气息。目前正全力锻造海洋经济“蓝色新引擎”,而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今年元月1日实施的《盐城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是全国首部设区市级海洋经济综合性地方性法规,其中特别提到,盐城各级政府应当支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海洋人才和团队,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有关政策待遇保障;落实住房、落户、医疗、教育等保障政策,打造海洋经济人才新高地。

记者从沿海人才发展大会组委会了解到,在今年的大会上,盐城市人民政府将与中国海洋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蓝色粮仓”、海洋产业、培养海洋新质生产力和打造海洋科技人才高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不少优秀毕业生很看好盐城,纷纷奔赴盐城。目前,该校在盐已建成两个校企创新研发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更是海洋科创人才的“孵化器”,通过平台共筑、人才共育,实现产教融合、校地共赢。

“大丰区着力打造10平方公里的海洋经济产业园,配套污水处理、绿电直供等生产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明月海藻集团董事长张国防介绍,盐城人才政策吸引力大、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特别是对新引进的博士研究生10年内给予每年8万元的科研补贴,这对于在大丰布局研发机构,集聚高层次研发人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立足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驻盐高校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也不断得到优化。“十四五”期间,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绿色低碳学院,盐城工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盐城海洋职业学校先后设立,更多在盐高校学者投身地方主导产业科技创新与实践,主动融入盐城绿色低碳示范区发展战略。

才兴产业

“双向奔赴”更紧密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盐城高质量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强市作为战略要事,始终以最高礼遇、最大诚意爱才用才。致力构建立体完备的政策体系,营造开放包容的干事平台,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保障,全方位引进各类人才,高水平集聚创新要素,深层次涵养优质生态。

从2007年怀揣着4万元积蓄创业的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到2025年手握全国首张无人机适航证的行业先行者,田刚印见证中国无人机产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作为一名从盐城走出去的创业人才,联合飞机集团创始人田刚印始终难舍乡梓情怀。2023年,田刚印回到家乡盐城创办东台联合飞机,致力于建成全国一流的无人机制造及运维服务基地。“面对‘低空经济’时代到来,东台设立8亿元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技术研发、人才引进与应用场景拓展。”田刚印回忆道。

今天的盐城,“才”有广阔天地,“创”有无限机遇。我市先后与88名两院院士开展深度合作,累计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01人,2021年以来评审资助市级重点人才项目489个,102家获资助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帮助企业攻关技术难题357个,集聚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紧缺人才。

2024年12月,滨海县迎来首家院士工作站,成为该县打造科技人才创新平台的又一重大成果。苏盐阀门为什么要建院士工作站?

苏盐阀门总经理韩文豪坦言,这离不开盐城实打实、全方位的支持:“黄海明珠人才计划”配套100万元建站补助,“引才工作站”精准对接高端人才,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提供全流程服务。“依托于俊崇院士工作站,企业在引才、研发及成果转化上取得的成果超出预期:成功引进6名博士研究生,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签订20年核电阀门联合研制协议,已研发4款核电产品且全部实现转化,填补了企业在核电阀门领域的技术空白……”

盐城坚持理念开放、政策开放,让更多智慧资源跨越山海,汇聚于此。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探索“域内+域外”双轮驱动的离岸创新模式。在域内,打造盐南“创新之核”,支持通过“举荐制”引进领军人才,“一事一议”给予支持;在域外,推进“孵化在高地,转化在盐城”模式,对离岸研发机构引进的人才,不看户籍、不看社保,只看个税和专利是否在盐城申报,同等享受盐城领军人才相关政策。

一组“十四五”期间的引才数据折射出这座城市的魅力指数:2021年以来引进普通高校毕业生18.28万人,其中名校优生6479人,盐城2021、2022连续两年入围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毕业生十大就业城市。盐城在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评选的2024年城市人才友好度排行榜中,位列第七;成功入选2025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50强。

才创未来

“同频共振”筑凤巢

海纳百川引凤来。开阔的胸襟,开放的格局,让才智汇聚成河。盐城坚持厚植“生态圈”、不断延展“朋友圈”、用心服务“人才链”,倾情涵养“温馨感”、着力造浓“归属感”,让更多拥有梦想的人才和这座城市一起共享时代浪潮中的“盐城机遇”。

辽阔黄海之畔,一排排白色风车昂然矗立,巨大的叶片将风能转化为清洁电能,犹如一支无声的绿色军团。在这片向海发展的热土上,绿色产业“风光”无限。

“在产业基础上,盐城已形成了从风电整机制造,到光伏电池、组件乃至氢能装备制造等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条。龙头企业汇聚,产业集聚效应显著。”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长明院长认为,盐城在支持零碳产业发展方面具备诸多优势,先后出台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产业扶持和人才引进政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

近年来,响水、盐南两个离岸人才孵化基地已分别吸引多个人才团队入驻,推动东南大学睿行智能、港科大弘量科技等15个人才项目在盐落地转化。

盐城在深化校地合作中展现出前瞻性布局,探索出“本地深耕”与“飞地引才”的双重路径:响水县与东南大学在南京,盐南高新区与香港科技大学在深圳共建离岸人才孵化基地。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盐城正积极推广“一县一高校一离岸人才孵化基地”模式,全力支持各板块分别对接与自身主导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在高校附近共建离岸人才孵化基地,探索运用双聘、兼职等柔性方式招引各类高层次人才,让更多人才“创新在高地、服务到盐城”。

“才”发现,盐城真好!作为全国首家发布《企业人才创新活力指数》《绿色低碳产业人才发展白皮书》《盐城海洋经济人才高质量发展蓝皮书》的城市,盐城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家教学名师5人、“苏教名家”培养对象23人、特级教师19人、省教学名师52人,新建名师工作室276个、名医工作室373个;推动21家公立医院与95家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建立合作,引进新技术新项目237项,形成“周周有名医、月月有大咖”的惠民惠医机制,良好的公共服务配套,推动形成吸引各类人才来盐创新创业的“强磁场”。

一座城市,留住青年人才的心,才能赢得未来。“十四五”期间,盐城用心打造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个家”的递进式生态。2021年以来,高标准建成青年人才驿站31家,为来盐求职的人才最高提供14天免费住宿,服务来盐实习就业青年人才6800多人次;聚力打造青年人才社区,在园区、市中心等地,建成高品质人才公寓超5.1万套,周边配套24小时便利店、品牌咖啡、小剧场、健身场所等年轻人喜爱的消费业态,组织开展就业创业、交流交友、文化创意等活动3000余场次;5446名人才在盐购房并领取购房补贴,广大青年人才发展安心、生活舒心,身心真正在盐城“落户”。

黄海茫茫潮激荡,逐绿向新再启航。如今的盐城正聚焦海洋经济、做好绿色文章、推动示范引领,到处充满着激情澎湃、勇立潮头的活力,更加需要聚天下英才、集各方智慧。生态是盐城的家底,湿地是盐城的名片,盐城正诚邀广大产业“帅才”、科技“英才”、制造“匠才”、青年“俊才”,携手共进、追光而行、共赢未来。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姜琰 李倩 肖素娴

编辑:梁鹤龄 李艳 徐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