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4日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重庆落下帷幕
盐城市淮剧团《赶脚》
勇夺文华奖

响水县文化馆《解决问题》
斩获群星奖

一城双戏问鼎国家级“文艺双峰”
创下盐城文艺创作的
又一历史性佳绩!

作为国家认证的“天花板级”荣誉
文华奖、群星奖到底有多厉害?
文华奖——
中国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
本届文华奖竞争异常激烈
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公布的
53个奖项中
《赶脚》作为
江苏5部获奖作品之一
彰显了盐城淮剧艺术的
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


群星奖——
群众文艺奖“顶峰”!
全国各地作品海选
《解决问题》
是全省唯一入选作品
实力诠释“人民艺术为人民”!



盐城文艺,光芒耀眼!
2016年
盐城作品淮剧《小镇》一举夺得文华大奖
2019年
数来宝《爱我你就抱抱我》荣获群星奖
让盐城成为全国文艺奖项改革后
首个实现“大满贯”的城市

淮剧《小镇》

数来宝《爱我你就抱抱我》
此外
盐城文艺
还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厚的底蕴
不懈的创新精神
在多个艺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9年,江苏省戏曲现代会研究会副会长、盐城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陈明创作的淮剧《送你过江》,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3届曹禺剧本奖)。

淮剧《送你过江》
2021年,淮剧小戏《村主任喊你上直播》荣获第三届“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地方小戏大赛”组委会大奖。

淮剧小戏《村主任喊你上直播》
2024年,寓言剧《我会飞》、小品《特殊作业》分别荣获2024年长三角地区暨第17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银奖”。

寓言剧《我会飞》

小品《特殊作业》
2024年,淮海小戏《方向盘》(响水)荣获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优秀作品奖;小淮剧《抠婶赶猪》(射阳)在“中华颂”第十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上获优秀编剧、最佳剧目、优秀演员奖。

淮海小戏《方向盘》

小淮剧《抠婶赶猪》
2025年,肢体剧《还你一个家》(盐都)荣获第比利斯儿童与青少年国际戏剧节“最佳剧目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组织奖”。
近五年,盐城共有淮剧《单身县长》《送你过江》《范公堤》《宋公堤》《小镇》《天道》、杂技《炼——倒立技巧》、杂技剧《盐运华夏》8部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此次盐城作品在文华奖和群星奖
两大国家级奖项中双双告捷
不仅展现了这座城市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艺术创造力
也为推动更多具有盐城印记的精品力作
走向更广阔舞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盐城市淮剧团创排的淮剧小戏《赶脚》
响水县文化馆打造的淮海小戏《解决问题》
两部从田间地头、市井巷陌中
生长出来的地方小戏
没有追逐宏大的叙事与炫目的技巧
而是将舞台扎根于基层的烟火气
将话筒递交给普通的身边人
它们用最质朴的乡音
完成从地方院团到国家殿堂的华丽转身
为“艺术为何”与“艺术何为”这个问题
提交了一份来自盐城的答卷
破题材之圈
从“身边事”到“国家奖”
改编自淮剧经典《孝灯记》
淮剧小戏《赶脚》却非老调重弹
它将传统“求官救夫”主线
重构为贵族小姐成凤英主动抗争
追寻真爱的冒险
荒沟遇险、女扮男装、宿夜误会……
25分钟浓缩剧情环环相扣
在“洗脚生疑”“共眠反目”的喜剧冲突中
迸发出跨越阶层的真挚情义

《赶脚》在音乐、舞美、服装等方面皆作出大胆而年轻的尝试,三位“00后”青年演员,以扎实的毯子功、水袖功、翻打滚踢等传统程式,为古老的剧种注入了鲜活生命力。“传统剧目要传承,必须触动年轻观众。”市淮剧团党支部书记李莺歌说,“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年轻人看什么都习惯‘倍速’。我们这部作品‘小而美’,在有限时长里把故事讲完整,还融入了轻喜剧元素,正贴合了当下年轻人的观赏习惯。”
淮海小戏《解决问题》
则选择了
一条直接反映基层现实的创作路径


《解决问题》编剧孙智宏深谙基层工作之道:“我们没想写‘高大上’的典型,就想写一个会犯错、能改错、有温度的干部。基层工作的日常,就是最好的剧本。”
《解决问题》
以一个看似微小的“一元钱卫生纸”事件为引
在公厕门口这一方寸之地
巧妙构建一场
关于规则、身份与民生诉求的戏剧冲突
它抛弃说教
用真实的“窘境”引发共情
用幽默的叙事探讨严肃的治理智慧
《解决问题》的成功印证一个道理
主旋律创作能否“破圈”
关键在于是否敢于并善于从生活的泥土中
挖掘生动真实的故事
破舞台之圈
从“田间地头”到“国家殿堂”
“文华奖终评的舞台我们只站了一次,但村头的舞台我们站了几十次。正是那上百次,才保证了这一次的成功。”《赶脚》主演、市淮剧团青年演员邢琛说。

基层是最好的排练厅
群众是最严格的老师——
这是两部戏主创人员的共同体会
《赶脚》剧组在一次次乡镇巡演中
根据台下观众的反应
精炼台词、打磨表演
让古老的程式化表演重新注入生活的真情实感

“得知拿奖时,我们正在‘送戏下乡’途中,在风口里冻得发僵,消息一来,冷意全没了,像是冥冥注定一样,观众的支持让我们站上了更大的舞台。”姜辰颖说。

《解决问题》的排练过程更是与群众密不可分
这部戏的演员都是响水县文化馆的文艺骨干
他们经常邀请周边居民来观看
根据现场观众的“笑果”实时调整表演
《解决问题》主演王体苏说:“我们排到‘镇长没带纸’那段,一开始观众不笑,后来有个观众说‘你们这不行,不够窘’,我们就一起琢磨怎么演得更真实。这戏啊,真是观众帮我们一起排出来的。”
这种“下沉”到最基层的创作之路
最终实现“上升”至最高舞台的效应
这是一种逆向的
以服务群众来锤炼艺术品质的破圈之路
破传播之圈
从“地方腔”到“通用语”


尽管两部戏都运用盐城地方的戏曲形式
但它们却在国家级舞台上征服全国评委和观众
这背后的秘诀
在于作品所传递的共通情感
业内专家在看完《赶脚》后评价:“这部小戏成功地让传统戏曲与当代观众对话。它保留了淮剧的艺术精髓,又在主题上实现了现代转化,让古老的戏曲在当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解决问题》则以其强烈的
现实关怀引发广泛共鸣
该剧在参加群星奖评选时“《解决问题》经过三年多的精心打磨,一路走来,实属不易,这样扎根生活的创作,不仅是盐城地域文化的生动表达,更彰显了盐城群众文化作品‘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初心。”市文化馆馆长杨莺说。
获奖之后
两部戏的主创人员都没有停下脚步
“拿奖是肯定,但我们的戏本来就是为老百姓排的。下一步,我们要带着更多好戏,一个镇一个镇地演下去,让父老乡亲们看看咱自家的戏也能登上全国领奖台。”李莺歌说。
对于盐城的这两部戏而言
最大的奖赏或许从来不是那座奖杯
而是这深扎于泥土的戏台
和台下观众脸上那真切的笑容
它们的生命在基层
它们的舞台
永远在深入生活的路上
来源:盐城发布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