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大丰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全力建设海洋新能源产业人才高地。作为盐城向海发展的主阵地,大丰紧扣海洋强国战略,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多元化人才引育体系,集聚了一批高素质的海洋新能源产业人才。
智汇蓝海
打造人才“强磁场”
发展海洋经济,人才是关键。大丰创新实施海洋人才引育“三个一”机制,组建高水平的海洋产业科技镇长团,汇聚来自国内顶尖涉海高校院所的10名专家教授,其中“双一流”高校占比达80%。他们扎根大丰,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成为校地合作的“双面胶”、科技创新的“催化剂”。组建一年来,团队走访企业超200家,解决技术需求60余项,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0余项,合同金额超6000万元。
在科技镇长团的对接下,华东地区牧草首席专家顾洪如研究员创办的智元百草公司落户大丰。该公司实施的5000亩耐盐牧草种植项目入选市“黄海明珠”领军人才项目,并荣获2025年大丰区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为沿海盐碱地资源利用开辟新路。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池哲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引荐欧洲科学院院士张友明与江苏菌钥生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高版本益生菌筛选技术平台”,实现从机制研究到中试生产的全链条突破,预计年新增产值5000万元。
产教融合
校企共育新人才
大丰创新构建“校园+园区+企业”协同育才模式。与盐城工学院、金风科技共建的大丰新能源产业学院,将课堂设在产业链上,实行“订单式”培养,推动“招生即招工、就学即就业”。产业学院年培养规模稳定在500人次,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年20人。
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成为常态:企业高管担任产业教授,学院教师挂职“科技副总”。丰东热处理等15家企业与产业学院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实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这一模式帮助新能源科创园集聚院士5名、国家特聘专家2名、博士50名、高级研发人才100名以上,为攻关大型海上风电机组设计、风机主轴承、绿氢制取储运等“卡脖子”技术提供支撑。
五年来,产业学院累计组织超10批次、逾2000人次学生进入大丰新能源企业实践,有效缩短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适应期。近年来,盐城工学院在丰就业大学生近300人,其中研究生10人,产业学院成为大丰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的“主渠道”。
生态留人
营造近悦远来好环境
“你们看,那是政府专门配给我的专家楼。”江苏博敏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炳合指着大丰新能源科创园内的独栋别墅说道。园内设综合研发楼、人才公寓、体育文化中心、工程实验室等10个功能区,这里不仅是人才的“栖息地”,也是产才融合的“动力源”。
孙炳合是首批市“黄海明珠人才计划”领军人才,2023年又入选省“双创人才”。“政府对我们关怀备至,从住房津贴到子女入学都考虑周到。”孙炳合说,“选择大丰,绝对正确!”
目前,大丰在创想家人才社区新建成高品质人才公寓1060套,设立专门服务专班,提供“全链条”保障。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设置人才“一网通办”专窗等举措,持续优化留才生态,让人才在大丰安心创业、舒心生活。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张勇峰 通讯员:王波 沈峰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徐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