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赋新意,水韵生香润万家。11月1日至3日,“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盐城站展示活动在东大门KK-PARK举行。7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齐聚东大门KK-PARK,这片现代商业街区瞬间化身为城市文化会客厅。市民们穿梭于市集之间,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工匠敲打的清音与市民不绝的赞叹,构成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图景。这不仅是一次全省非遗精粹的集中亮相,更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城市活力与百姓生活的深度对话。
视听盛宴绽魅力,薪火相传启新程
11月1日晚,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极具地方特色的《袖舞新韵》惊艳亮相——水袖翻飞间尽展雅韵,瞬间点燃了全场气氛。随后,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白蛇传·赏中秋》婉转悠扬,创意十足的淮歌潮唱《茉莉花开》新潮灵动,更有趣味盎然的扬州杖头木偶《偶趣盎然》、婉转清丽的非遗民歌《春雨潇潇》、刚柔并济的舞蹈《镌刻初心》、技惊四座的建湖杂技《照影成双》等精彩节目轮番登台,传统韵味与现代活力碰撞交融,为观众奉上一场沉浸式的视听盛宴。
启动仪式上,相关部门向江苏省新晋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以及2025年无限定空间进景区盐城市优秀案例颁发了荣誉证书。同时,盐城非遗学院与市非遗中心、市博物馆、景区进行了实训签约,为非遗的可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为进一步增强市民对非遗的了解和喜爱,让大家在家门口邂逅非遗,东大门KK-PARK在11月2日精心呈现两场非遗主题展演,包括淮剧经典选段《赵五娘·别家》、展现时代风貌的开场舞《奔跑吧青春》、抒发家国情怀的男声独唱《骏马奔驰保边疆》。通过多元化的非遗表演形式,真正实现“非遗走进生活,艺术浸润日常”的初衷,持续营造“可观、可听、可感”的非遗传播氛围。
市集激活文化基因,非遗浸润城市肌理
7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四大主题板块、遍布全城的配套活动,构成了一幅繁花似锦的文化画卷,用极具亲和力的方式,呈现在市民面前。
在非遗市集上,非遗项目以静态展陈、活态展示、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按照“舌尖非遗、指尖非遗、潮玩非遗、康养非遗”四大主题,全方位呈现江苏各地区不同的文化魅力。在“指尖非遗”区,市民们既可以近距离观赏到宜兴紫砂、苏绣、大丰瓷刻等技艺的精美成品,还能现场观看东台发绣的制作过程,甚至可以亲身体验吹糖人的乐趣。“舌尖非遗”区则让来自全省各地的特色美食组成了“可品尝的江苏”,无锡酱排骨、镇江锅盖面、盐城八大碗……在此汇聚,用味蕾完成了一次跨越地域的旅行。南京“回艺”非遗手玩、金坛面塑等“潮玩非遗”项目褪去历史的厚重感,化身为互动玩具,让古老技艺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康养非遗”则散发着传统智慧的温度,徐氏中药热敷疗法、何首乌粉制作技艺的展示,将非遗守护大众身心健康的实用价值娓娓道来。
除主会场活动外,一系列配套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同步铺开。从盐城市文化馆的数字沉浸展、公益美育课,到中国海盐博物馆的制盐课堂;从阜宁穆沟古村的研学体验到建湖淮剧小镇的特色活动……本次活动实现了从单一景点向全域覆盖的转变,让市民在“家门口”的各个角落都能便捷地享受到这场文化大餐。
资源区位奠基石,创新实践辟新径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也是一次融合深厚底蕴、创新活力与区位优势的精彩实践,生动诠释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盐城实力”。
盐城作为江淮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省级108项、市级215项,位居全省前列。这些非遗项目涵盖了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种类,共同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非遗资源宝库。这份丰厚的“文化家底”,为承接省级大型非遗活动提供了文化底气。
在非遗的“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上,盐城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全省首个非遗学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的成立,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高校的科研与人才力量,将传统“师徒相授”的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融合,构建了“产教融合”的体系化人才培养机制,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高校的科研能力与专业人才力量。
盐城作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城市,随着高速铁路网络的完善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其区域影响力与文化辐射力持续增强。同时,此次活动的举办地——东大门KK-PARK,是盐城现代化、年轻化的时尚地标,打破了非遗与年轻人的隔阂,既能高效服务本地市民,也能吸引周边城市人群前来体验,在扩大活动影响力的同时,更好地将“盐城模式”辐射至更广阔的区域,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区域文化交流互鉴开辟了新的路径。
当非遗自然地存在于市集的喧嚣、校园的欢笑、每日的烟火气中时,它便从“遗产”真正转变为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生命力。这场“家门口”的盛宴,缩短了非遗与百姓生活的物理、心理距离,让市民都能成为非遗的参与者、见证者与传承者。当水韵江苏的非遗芬芳在盐阜大地上盛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狂欢,更是一座城市与文化传承携手同行、共创未来的生动图景。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杨洋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胥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