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机电文成团队攻坚碳化硅设备破垄断,高聚识别刘亚庆教授研发柔性电极促国产替代,中科高通量范东睿院长落地无人驾驶规模化应用……今年以来,盐都这片创新沃土上,人才与产业的交融正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作为全市唯一国家级高新区,盐都紧扣“人才引领创新融合”主题,以“都智汇”优才计划为牵引,在电子信息与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构建“企业集聚、科创赋能、人才扎根”生态,为打造华东特色产业集聚区注入澎湃动能。
盐都锚定产业痛点,出台《“都智汇”人才政策优化提升意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政策意见》等“组合拳”,靶向破解技术瓶颈:设1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卡脖子”技术人才攻关联合体;设备投资超3000万元项目最高奖500万元,技改项目按设备投资5%补至300万元,衔接市级政策给予“卡脖子”攻关30-50万元资助,重大项目配套最高1000万元。
江苏汉印机电董事长文成感触尤深。这位盐城市人大代表带队深耕高端装备领域,2021年联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11位专家攻关SiC外延CVD设备。政策加持下,企业累计投入1.3亿元研发,获80余项专利,设备使外延片成本较国外降30%以上。2024年开票销售同比增24%,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政策红利转化为创新动能。
盐都创新引才模式,为中小企业破局赋能。江苏高聚识别2025年7月柔性引进山东大学刘亚庆教授团队,推进“新一代柔性高密度电生理监测电极开发”项目。这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带来的核心技术,推动企业实现30余种医用柔性电极产业化,产品出口率超70%,破解我国柔性生物医用电极“卡脖子”难题。2024年企业开票6100万元、税收900万元,稳居行业前列。
平台聚才,让创新链无缝对接产业链。盐都立足“一核两翼多点”布局,打造盐龙湖智创谷、火炬路科创园、人工智能港、盐渎数谷四大载体,形成“各有定位、互补协同”的创新矩阵:盐龙湖智创谷主攻政产学研,火炬路科创园聚焦成果转化,人工智能港深化“前店后厂”,盐渎数谷建立起来的数实融合园区,四大载体均握有国家级品牌,总量指标全市第一。
盐城中国科学院高通量计算研究院扎根盐龙湖智创谷,正是载体聚才的范本。院长范东睿作为省“双创人才”,带队建成1000个节点的高通量数据机房,攻克国产化车载智能驾驶系统技术。如今,2000余台套无人驾驶车辆在10余个行业落地,研究院获评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目前,四大载体已引优必选机器人、聆视科技等项目52个,聚创新创业人才近2000人。
政策筑巢、柔性引智、平台聚能,盐都以全链条生态筑起“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高地:16个院士团队、52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领衔,近2000名人才扎根。依托这份底气,盐都在核心赛道崛起:130家电子信息企业聚链成群,6个百亿级细分集群拔地而起,形成“人才引创新、创新驱产业”的闭环。近期,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合作大会的召开,这座手握“人才富集+产业集群”优势的国家级高新区,以更开放姿态汇聚全球智慧,让“芯”城动能澎湃,在高质量发展赛道领跑。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张兆领 徐群群
图片:“盐都人”微信公众号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胥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