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的鲁迅”宋泽夫:盐阜大地上的爱国脊梁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0-28 06:56

1872年,宋泽夫出生于盐城县秦南仓宋村(今盐都区秦南镇灯塔村)。抗日战争时期,陈毅曾称赞宋泽夫为“苏北的鲁迅”。宋泽夫自幼失去双亲,由伯父宋翰西抚养成人。他聪慧过人,1895年赴淮安考中秀才,名列榜首。然而,目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后,宋泽夫毅然放弃科举仕途,在维新思潮影响下考入南京宁属师范,潜心钻研新学,一颗革新救国的种子自此在心中扎根。

办学兴教

师范毕业后,宋泽夫怀着“教育救国”的热忱回到家乡。1906年,他力排众议,将宋村“慈母寺”改建为校舍,创办“盐城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后更名为“盐城县立宋村小学”。他打破传统私塾局限,引入算术、地理等现代学科。此后,他又变卖宋氏祠产,并向乡绅富户募捐,于1924年创办私立亭湖初级中学;1938年,学校增设高中部,使宋村形成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教育体系,成为当时苏北农村少见的系统性教育阵地。

在办学中,宋泽夫崇尚革新、痛恶守旧。他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常向学生讲授《新青年》上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文章,积极提倡白话文和男女同校,坚决反对复古奴化教育与封建礼教。他还亲自撰写通俗易懂的《戒烟歌》《戒赌歌》,发放给乡民与学生;并借盐城怡明戏院“祭台”失火致多人惨死的事件,在《迷信之祸》中直抒胸臆:“要是迷信不除,民智永远不开,所死者何止千万人之心!”立志以文字与行动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如今,盐都区泽夫中学内那块颇具年代感的木制校牌,正是胡乔木为学校更名时所作的题词;学校也始终以他“爱国、平等、民主”的精神为核心倡导,让后辈学子传承其思想品格。

以笔为枪

宋泽夫的一生,始终以笔为枪、以言为刃,直面黑暗决不低头。1910年,他发起成立盐城西南乡自治会,团结地方志士声援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12年民国成立后,他出任国民党盐城支部长;次年盐阜盗匪猖獗,他又担任盐城清乡分局副办,坚决镇压罪大恶极的匪首,让土匪一时匿迹。宋教仁遇害后,他写下“杀不尽宋渔父,忙坏了曹阿瞒”的挽联,揭露袁世凯窃国罪行,遭反动当局通缉后被迫逃亡南通,却仍不忘规劝当地镇守使协助蔡锷倒袁。1918年任县劝学所所长期间,他更是热衷兴学,五四运动后写下《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等文章,抨击北洋军阀罪行,呼吁爱国救国。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先安内,后攘外”政策,宋泽夫对此深恶痛绝。他创办《新公报》,发表《青天白日哪里去了》一文,尖锐质问“青天白日,弄到旗子上面去了!中华民国,除掉这面旗子而外,却从何处再去寻着青天白日?”1933年塘沽协定签订后,他又在《“停战协定”原来就是这样》中怒斥,“抵抗行为,一概取消;屈服天职,实地做到”,揭露其卖国本质。1939年,他给驻防盐城的国民党税警总团团长陈泰运写信,要求其组织群众积极抗战。尽管多次遭到反动政府通缉和特务暗算,他始终坚守誓言:“头可杀,不可磕;腿可断,不可屈。”

抗日不屈

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过六旬的宋泽夫挺身而出,出任盐城县抗日同盟会会长。此后历任盐城县临时参议会议长、盐阜区参议会副参议长,积极推动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群众支援新四军,成为共产党和新四军团结各界抗日力量的桥梁纽带。1941年日伪军大规模“扫荡”,宋泽夫毅然返回宋村,发动抗日锄奸、反伪化斗争,还向家人留下“我被俘,不赎票;我遇害,不收尸”12字预嘱,以明抗日到底的决心。

1942年3月18日,宋泽夫被驻秦南仓的日伪军逮捕。审讯时,敌人问他为何帮助新四军,他慷慨陈词,“因为新四军为我们抗战,为我们锄奸,是我们老百姓的队伍”,当场痛骂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怒斥汉奸助纣为虐的卑劣。敌人对他施以严刑拷打,他便以绝食抗争;日军司令与汪伪官员劝他任伪盐城县县长,许诺让其子担任伪县立中学校长,他断然拒绝。面对送来的金钱和苏北行营高等顾问聘书,他不屑一顾,当场将聘书撕得粉碎。同年5月,在中共党组织和民主政府的营救下,他乘隙脱险,忍着伤痛伏案撰写《被俘记》,重新整理《呆子吟》,揭露日伪军的无耻行径。

1942年12月10日,宋泽夫因病逝世,享年70岁。弥留之际,他仍奋力猛击板壁,频频高呼:“抗日!杀汉奸!”他逝世后,盐阜区为其隆重召开追悼会,《盐阜报》发表社论高度赞扬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刚直不阿的品格。中共盐城县委敬献的挽联恰是他一生的写照:“敢说敢言,敢怒敢骂,嫉恶如仇,临终犹高呼杀敌;有气有节,有爱有憎,刚毅可风,遇难竟不屈寇庭。”

1990年,宋泽夫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如今,盐都区秦南镇灯塔村东首建有“泽夫园”,园内松柏高耸、绿树葱郁,墓后影壁上,镌刻着胡乔木题写的“声振千古”四个金色大字,概括了他一生的爱国决心与民族正气。他的墓体修成钟形,既象征时代的警钟,告诫人们弘扬民族正气、担当祖国重任,也象征学校铜钟,提醒后人重视教育事业。

宋泽夫的一生,是办学兴教、为民族播撒希望火种的一生,是笔锋斥恶、为民发声的一生,更是忠贞不屈、爱国救国的一生。他的精神风骨,如同盐阜大地上的松柏,历经风雨仍挺拔苍劲,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盐阜儿女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倪静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蔡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