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被誉为农业“芯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为种业发展指明方向。
今年以来,我市对标种业振兴“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目标,聚焦种业振兴行动“五大工程”,着力加强“四个能力”建设,主要农作物繁制种再创新高,面积达111.2万亩,连续两年突破百万亩,实现“五连增”,稳居全省半壁江山,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注入“盐城力量”。
机械化护航“金色种子”颗粒归仓
金秋时节,盐城田野稻浪翻滚、机器轰鸣。全市杂交水稻制种田陆续进入成熟收获期,联合收割机穿梭其中,奏响一曲激昂的丰收乐章。
在阜宁县陈良镇新涂村水稻制种稻田里,稻穗颗粒饱满,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4台收割机正穿梭于田间作业,切割、脱粒、粉碎稻秆等收割工序一气呵成,几个来回,整片稻田便已收割完毕。满载稻谷的收割机驶向田头,通过伸缩卸粮筒将稻谷精准输送至运粮车中。
“今年制种稻的籽粒着色、灌浆相对来说都比较好,正加快收割进度,成熟一片收割一片,预计两天内收割完毕。”农户王其中算起收益账,满脸欣喜,“全程用机插秧、自育秧,还有机械收割、机械撒肥,支出比去年少了,收益却提上去了,增产又增效。”
种子收获高效,加工环节同样“智能”。眼下,正值种子加工生产旺季。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丹麦引进自动加工流水线全力运转。同时配套安装强光色选机、自动包装系统和机器人码垛系统,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技术人员通过智能设备,实时掌控生产过程,提升出货效率,确保优种快速铺往市场。
中江种业副总经理查军民介绍,公司平均每年研发投入2000万元,保障种业创新资金,日加工量可达40吨。未来将继续加强良种良法、良技良机等集成推广应用,让“技术下田”“产量出田”,提升粮食种植亩均产出,带动农业增效,为制种水稻丰收打下基础。
锚定“特色鲜明、区域集聚、经营集约”发展格局,我市编制种业生产基地发展规划,明确里下河、沿海、淮北三大区域种业定位,加强三个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19万亩,占全省近80%,“两系”超级稻种子占全国65%以上,西甜瓜品种稳居市场制高点,蟹苗占全国75%以上。
龙头企业是基地建设的“强引擎”。我市设立种业振兴专项资金,引导大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中小企业做精特色种业和推广配套服务。以县企深度合作为核心抓手,中化先正达集团、隆平高科、中江种业等国家级种业龙头企业与大丰区、建湖县、阜宁县开展合作,累计投资4.32亿元共建大数据平台、智能化机械和灌溉系统、种子仓库和烘干等项目。全程机械化制种率达85%以上,杂交水稻制种千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占比达70%以上。
实验室里育出“良种基因库”
“秋风起,蟹脚痒。”每当秋意渐浓,膏满黄肥的大闸蟹便成为餐桌“常客”,吸引无数食客的味蕾。
“11月、12月左右要去挑选种蟹,开始做育苗准备了。”近日,射阳诚信长江蟹生态育苗场负责人陈德芝忙着对池塘进行清理、消杀,等待着新一轮蟹苗培育季的到来。该育苗场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选定的国内唯一“诺亚1号”中华绒螯蟹良种繁育基地。
陈德芝表示,通过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中华绒螯蟹新品种繁育及轮虫、微藻、生物菌的应用研发工作,探索出一套应用生物菌-微藻-轮虫-大眼幼体的生态养殖方案。
塘口的忙碌背后,凝聚着坚持不懈的科研创新,关系着餐桌上的美味与健康。在射阳现代水产种业园,科研人员正对着显微镜观察改良后蟹苗幼体的生长状态。从心跳开始,到成为底栖生活、可以爬行的霸王蟹,每一步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
目前,该园区已入驻水产种苗培育企业110多家,培育出省级水产原种场、良种场、良种繁育场11家,市级良种培育场10家,年可培育河蟹种苗70万公斤、海蜇苗15亿只、虾苗50亿尾,异育银鲫、梭鱼、大口黑鲈等水产品种也均实现规模化育苗。
产学研深度联动,让良种持续涌现。我市紧抓科技创新“核心引擎”,与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三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蓝色种业黄海实验室。定期组织召开种业振兴技术攻关协作组会议,引导支持企业与万建民、张洪程、吴明珠等三个院士工作站继续签订合作协议,加大科技联合攻关力度,已育成盐稻21号、盐粳15、农麦88、盐麦系列、“盐菁一号”“黄优1号”“和盈黑鸡”“栖岭乡鸡”等一批有影响的新品种,为种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为提升良种繁育水平,我市印发《盐城自主育成粮油新品种》手册,搭建良种示范推广和“看禾选种”平台,以“一主两辅”加强农作物新品种展示推广。近两年,我市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获得国家奖补资金2410万元。域内水稻自主品种种植比例增长到2024年的16.76%,面积达102.91万亩,位居苏中、苏北第一位。
从田间到市场守好“种子安全关”
种业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近日,江苏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联合检疫巡查组到大丰区,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产地检疫工作,重点检查植物检疫制度落实情况、制种基地生产管理、检疫宣传工作等工作,对大丰区“精准施策、扎实开展产地与调运检疫”成效给予肯定。
作为农业农村部最早明确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之一,大丰区常年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约7万亩,是全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中单体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为全国水稻良种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份“保障”,源于织密种业监管服务网络。我市成立种业振兴技术攻关协作组,优化农作物、畜禽、水产等部门协作联动和信息联通,完善基层种子质量检测、品种综合性测试和新品种示范推广等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形成“优质科研单位+种业龙头企业+农业推广部门”三方联动模式。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备案482份、经营备案 2081份,检查制繁种基地39.2万亩,立案查处违法案件37件。
针对企业“用地难”“贷款难”问题,设立种业振兴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种业基地建设、种质资源保护与品种创新、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及种子质量检测能力提升五大核心领域,让企业轻装上阵搞创新,为种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粒粒饱满的种子
是丰收的希望
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未来,盐城将继续以种业振兴为抓手,强化种子基地、特色优势种苗中心建设,推进种业创新联合体、商业化育种创新中心打造,抓实种子市场合力监管和质量安全检查,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良种培育、良田丰产的实践中越绘越美。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邱欣泽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