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月满盐阜。国庆假期尾声恰逢中秋佳节,盐城的文博场馆成了市民“打卡”的文化新地标。盐城市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文化馆内人头攒动,一系列精心策划的非遗体验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穿越古今,沉浸式感受传统节日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
10月6日,盐城市博物馆“月华霓裳·家国团圆”主题活动如火如荼。馆内,萌娃汉服秀成为焦点。数十名身着各式改良汉服的孩童翩然登场,步态稚拙却不失古韵,引来阵阵掌声与喝彩。“飞花令”诗词挑战区,游客与古装NPC吟诗接龙,妙语连珠,胜者喜获特色文创;非遗展演区,淮剧唱腔婉转,古筝琴音清越,传统艺术魅力流淌;挂满心愿卡的桂花树下,亲子家庭在手作体验区其乐融融,让古老节日焕发温馨现代气息。
夜幕降临,“夜韵盐博·天天游”将节日氛围推向高潮。一场特别为盐城工学院留学生设计的中秋文化之旅开启。来自不同国度的学子们怀着好奇与兴奋,换上精美汉服。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他们漫步展厅,聆听盐城千年历史回响,探寻地域文化与中华文脉交融。社教活动室内,留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亲手制作“文物月饼”。从和面、包馅到压模,每一步都充满新奇。等待烘焙时,他们或提笔临摹感受汉字书法之美,或尝试投壶体验古人雅趣。当香气四溢的月饼出炉,大家纷纷合影,用不同语言表达对家乡、盐城与中国的祝福。“这是我第一次穿汉服、做月饼,感觉非常神奇美妙!”来自泰国的留学生王子豪(中文名)激动地说,“通过亲身体验,我不仅品尝了中秋的味道,更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家庭团圆、和谐美好的内涵。盐城博物馆的这个夜晚让我非常难忘,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我的国家和中国文化。”这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让盐博中秋之夜充满跨越国界的理解与共鸣。
与此同时,中国海盐博物馆另辟蹊径,以“霄汉倾一侧,平分楚秋色”为主题,从天文视角探讨中秋节的起源与特征。社教室内,月相主题的座位设计巧妙,营造浓厚科学探索氛围。课程将传统节日与天文现象“血月”结合,引发孩子们对月亮阴晴圆缺的无限遐想。随后,孩子们化身“寻月小使者”,在馆内寻找“夜明之神”线索,解答灯谜,领取承载万千月象的“月光纸”。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诗会紧随其后。在古琴曲《大胡笳》的悠远旋律中,孩子们击鼓传花,品茶对诗,品味古代文人的风雅与秋日情思。活动还融入嗅觉与触觉体验,大家依据古方,用桂花、沉香等调制秋意浓郁的香牌;巧手编制竹制花灯,在光影交错间,感受古人中秋夜游的精致设计与生活情趣。
在盐城市文化馆,“美·盐”计划非遗课堂为市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10月4日,“非遗蓝晒DIY”活动率先登场,带领参与者步入一个深邃宁静的蓝色世界。在老师指导下,大家学习古老工艺的成像原理,亲手用树叶、花瓣构图,经过阳光的“洗礼”与清水的冲刷,一幅幅蓝色影像逐渐显现,古老技艺在指尖焕发新生。10月5日,“非遗竹编壶承制作”课堂接续热度,竹丝翻飞,经纬交错,学员们在一编一织的沉浸中,不仅重温了手作的温度,更深刻体会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两场活动均向公众免费开放,让市民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与温度。
盐城市文化馆非遗部辅导员吴悦在一旁耐心讲解、示范,看着学员们从生疏到熟练,她欣慰地说:“竹编是一门需要耐心和巧心的老手艺。在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里,带领大家亲手制作一件竹器,不仅是为了学会一项技能,更是让大家发现生活里的细节之美。比如竹编经纬里的秩序感、传统手艺里的匠心,慢慢培养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和传统文化结合的美育,还能让孩子悄悄种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认识到咱们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一根根朴素的竹条,在巧手下逐渐化身为实用雅致的日常器物,这不仅是一次手作收获,更是一次与传统文化的深情对话。
这个中秋,市民们在家门口的博物馆、文化馆里,完成了一场场穿越古今的文化漫步。从汉服的风雅到诗词的吟诵,从非遗手艺的复活到天文地理的探索,传统节日被赋予丰富多彩的现代表达形式。市民们在亲身体验中,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更在团圆祥和的氛围里,收获了知识、乐趣与温情,让千年文脉在盐阜大地持续奏响新时代华美乐章。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苏新辉
编辑:梁鹤龄 李艳 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