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滨海论坛期间,来自国内外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盐城,共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路径,聚焦生态保护、零碳园区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等关键领域,交流成功案例,汇聚全球智慧。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观点。
“麋鹿种群复壮是生态保护的典范成功案例”
——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
“中国在麋鹿种群复壮、滨海湿地修复及推动全球生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9月2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接受专访,围绕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区域生态安全等议题分享见解。
栖息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从1986年引进的39头增至如今的8500余头,成为全球最大的麋鹿种群基因库,其繁殖率、存活率及年递增率均居世界首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麋鹿重引入项目列为“全球138个物种重引入案例中最成功的15个之一”。
斯图尔特·马吉尼斯认为,麋鹿种群的复壮是极具启示意义的成功案例。“它有力地证明了保护行动确实有效。许多人认为生态保护过于困难,常常只聚焦于物种的消失,但事实并非如此。物种的再引入不仅仅是为了让其存活下来,更关乎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麋鹿种群复壮正是保护与生态修复协同作用的生动体现。”
在谈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时,他强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是生态悲剧,也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他特别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出唯有找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球滨海湿地中最具威胁性的入侵植物之一,互花米草曾严重影响盐城等沿海区域。通过创新形成“刈割+旋耕+围淹”等综合治理模式,盐城借助科技手段最大限度保护原始生境,推动系统自然恢复,其治理经验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中国不仅通过大规模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恢复潮滩功能,还积极推动滨海保护议题成为全球焦点。”斯图尔特·马吉尼斯高度评价中国在滨海湿地保护方面的实践,“在退化景观中,入侵物种是一大挑战。近年来,中国清除了数万公顷的互花米草,这项工程艰巨而系统,不是小规模试点,而是大范围的推进,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中国通过全球滨海论坛展现出高度的国际担当,既致力于改善本国生态环境,也积极推动全球共同行动。”斯图尔特·马吉尼斯表示,该论坛为各国搭建了经验分享与协作的平台,“论坛的一项重要成果,是通过了一项支持并提升滨海保护地位的决议。就在23日,IUCN成员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该决议,与论坛的目标高度契合。”他透露,盐城市代表将出席即将在阿布扎比举行的IUCN会议,中国将通过设立专题展馆向全球展示滨海保护成果与未来方向。
“从围垦到保护,盐城的转变非常‘了不得’”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
“盐城为保护候鸟栖息地,主动放弃百万亩滩涂围垦计划,转而将沿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并加以保护,这一转变非常‘了不得’。”在2025全球滨海论坛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接受专访时,对盐城的生态保护实践表示赞赏。
“此前,因中国科学院在沿海地区的项目,我曾多次到盐城开展滩涂勘探与调查。”基于实地观察,苏纪兰建议盐城在已有保护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滩涂生态功能的科学研究与公众科普。“除了关注鸟类和麋鹿,更要让公众认识到,滩涂是鱼虾关键的育幼场,是海洋渔业资源的‘幼儿园’。”他表示,可以通过动画、实地考察等形式,生动展示这些不易被察觉的生态过程,从而有效提升社会保护意识。
关于中国在推动全球海洋科学合作,特别是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中的作用,苏纪兰强调了中国的独特优势。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海洋领域培养了大批专家,并积累了应对污染与生态问题的丰富治理经验。“‘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发展路径相似,我们的经验可供交流借鉴。同时,通过合作,我们也能吸收他们的有益做法。”
谈及滨海湿地的“进化能力”在未来生态治理中的重要性,苏纪兰强调,所谓“进化”,是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对营养盐的吸收与转化功能。这一功能一旦受损,将带来严重的生态风险。因此,必须加强湿地保护,维持其海水净化能力。他以江苏为例指出,滨海地区发展光伏产业并非不可,但需通过科学研究,明确其对湿地其他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确保不违背生态保护原则。他强调,绿色发展与科研密不可分,必须坚持“先研究、再开发”,以科学认知守住生态底线。
展望未来10年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方向,苏纪兰认为,应从浅海到深海全面布局研究,重点关注深海资源与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中未知领域众多,一旦破坏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承担更多责任,推动海洋科学研究走向深入,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力量。”他表示,期待借助全球滨海论坛等平台,推动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携手推进滨海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管理。
“合作创新,是东盟滨海保护的未来之钥”
——访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前主任特蕾莎·蒙蒂塔·林
特蕾莎·蒙蒂塔·林
“我非常喜欢盐城,这是我第二次来访。2023年以来这座城市展现出的新变化,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在2025全球滨海论坛期间,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前主任特蕾莎·蒙蒂塔·林在接受专访时,充分肯定了盐城在生态保护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的实践成果,并就东盟参与全球滨海生态合作分享见解。
她指出,近年来,盐城在生态修复方面持续投入,体现出对自然保护的高度重视,同时在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令人鼓舞。在9月23日的实地考察中,盐城广阔的湿地与翱翔的鸟群让她倍感欣喜。“盐城与东盟国家同属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候鸟是我们之间珍贵的自然纽带。唯有通过紧密合作,才能实现对它们的完整保护。”尽管此次行程紧凑,她仍期待未来能更深入地感受盐城的生态魅力。
谈及东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蕾莎·蒙蒂塔·林指出,东盟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土地提出了更多需求——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活动扩张。在拥有17.3万公里海岸线的东南亚,粮食、民生、旅游、贸易、商业乃至文化等方面对滨海湿地的依赖极为突出。这种依赖给部分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压力。在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基于自然的适应之间找到平衡,更加凸显了加强跨部门合作的必要性。
她认为,全球滨海论坛为东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使其能够与面临相似挑战的国家和地区交流经验、学习最佳实践。同时,论坛也有助于东盟与全球利益相关方建立伙伴关系,为东盟推进滨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倡议凝聚支持。
“合作与创新,是东盟滨海保护的未来之钥。”面向未来,特蕾莎·蒙蒂塔·林认为,鉴于东盟成员国沿海与海洋区域的互联特性,加强区域内外的协调至关重要。她建议,应切实推进《东盟蓝色经济框架》的落实,特别是其中关于保护行动与创新策略的部分,并配套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以促进东盟丰富滨海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同时,应倡导利益相关方的包容性参与,鼓励各方积极贡献,在将保护行动主流化到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盐城,跨江苏,向全国,连世界”
——访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士存
“通过合理利用滩涂资源,绘制新的发展蓝图,盐城有望成为江苏、黄渤海地区乃至全球的生态发展协同示范区。”2025全球滨海论坛期间,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士存接受专访,围绕生物多样性与区域生态安全等议题分享观点。
“保护的目的在于发展。”吴士存说。作为黄(渤)海湿地国际联盟的重要成员,盐城拥有广阔的滨海湿地和丰富的绿色能源资源,具备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和旅游走廊的天然优势。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盐城可以探索海洋牧场、风电和光伏等绿色产业的发展路径。他认为,如果盐城成为滨海合作的“领头羊”,不仅意味着区域发展的突破,也将为全球滨海治理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在分析盐城实践对全球滨海城市的启示时,吴士存聚焦当地生态与产业融合的独特路径。他认为“盐城在湿地保护与旅游融合方面潜力巨大”。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海森林公园等极具辨识度的生态资源,不仅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载体,更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核心优势。通过系统串联这些资源,打造绿色旅游走廊和临港经济产业园区,将分散的生态资源整合为一体化旅游产品,能够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些成功案例未来可以向全球滨海城市推广。”吴士存表示,盐城的探索将为破解“保护与发展”全球性难题提供有效思路。
谈及全球滨海论坛的作用,吴士存视其为盐城提升国际化水平、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他强调,论坛不仅在于搭建对话交流的桥梁,更是盐城扩大开放、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契机。应借此吸引更多国际嘉宾和合作项目,推动会展产业发展,让更多外国游客和专家走进盐城。“论坛是窗口,更是桥梁。通过持续深化开放与合作,盐城能够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滨海治理贡献‘盐城经验’。”
作为盐城大丰人,吴士存表示,华阳黄海研究中心已于2024年11月在大丰区注册,并于今年1月正式投入运作。该中心依托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立足大丰,聚焦黄海资源开发、湿地保护等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与咨询服务,致力于为政府、企业与专家搭建科研与合作平台,目前已承担多项涉及滨海湿地、海洋经济规划等重要课题,为盐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陈婷 李凯迪
编辑:梁鹤龄 李艳 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