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华日报》整版聚焦盐城!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9-23 15:13
9月23日
《新华日报》整版聚焦盐城
“双碳”潮头,绘就生态产业共生绮卷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9月
盐城大地秋意缱绻
天高云淡间,处处风景如画
9月24日至25日
由江苏省人民政府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共同主办的
2025全球滨海论坛在此盛大启幕
以“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为主题
奏响一曲生态与发展的和谐交响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共舞的浪漫篇章,盐城便是这篇章中灵动的注脚。它以生态为墨,晕染出大地的葱茏;以创新为笔,勾勒出发展的蓝图。世界自然遗产地、国际湿地城市两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映照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本届论坛将发布《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作为滨海区域全球首份系统性评估报告,填补了该领域综合评估的空白,意义重大。

作为全国首批、江苏首个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勇立潮头,勇当“碳路先锋”,从往昔的农业大市、工业之城,华丽蜕变为绿色能源驱动、零碳产业支撑、生态滨海环绕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尽显独特魅力与蓬勃活力。

 

PART 01
黄海潮生处,生态乐土焕新生

 

黄海湿地的滩涂边,晨曦初绽,晨雾与霞光缠绵交织。芦苇轻摇,候鸟欢快觅食;水草悠悠,麋鹿悠然穿梭;黄海潮声轻拍,丹顶鹤翩然起舞;条子泥的晨光中,勺嘴鹬轻触水面泛起涟漪……盐城,这座因盐置县、因盐而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更是一片与海共舞、与鸟相依的湿地天堂。
这片生灵乐土的存在,绝非偶然。

 

 

我国首个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盐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于2023年底验收完工,完成海域生态修复面积1550公顷,修复海岸线长度22.9公里;实施大丰建川鸟类友好型种植养殖生态修复项目,修复面积约108公顷,形成“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东台条子泥湿地基于自然开展生态修复,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贡献范例;为守护候鸟迁飞生命线,盐城还主动划定生态红线,包括修编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修复生态、放弃百万亩滩涂围垦,建立生态公园,除治互花米草;在海上风电通道建设中,以电缆隧道代替常用的架空线路,为候鸟“生命通道”让路等,以此守护生灵乐土;曾经东台川水湾的养殖区与干涸岸线,经过一年多精心修复,已重现滨海湿地的原始风貌……盐城每一个举措都彰显着对生态的敬畏与担当。
盐城的努力得到广泛认可。6月8日,盐城“让自然做功:NbS的世遗答卷”项目入选全国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为江苏唯一,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作为中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黄海湿地以独特生态环境和丰富生物多样性,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典范。为守护这片瑰宝,盐城积极实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生态修复工程,成功打造条子泥“720”高潮位栖息地、建川鸟类友好型种植基地等标杆项目。“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盐城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成功,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有力支撑。先后制定《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6部,出台《深化生态环境报告制度的实施办法》,构建“333”环境报告审议工作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盐城市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在全省首家挂牌成立“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联络室”,设立黄海湿地环境资源法庭。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让生态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也唤起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与热情,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生态保护的守护者。

 

PART 02
追风逐日时,绿色引擎启新程

 

黄海之滨,秋风轻拂。碧波潮涌之间,大自然赋予盐城丰厚的绿色能源宝藏。每年,海风以每秒7.6米的速度掠过这片土地,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3600小时;太阳也格外眷顾这里,年太阳辐射总量达1400—1600千瓦时/平方米,年发电量利用小时数1200小时左右。盐城成为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和理想光伏发电基地。
在厚植生态底色的同时,盐城积极推动“生态资源”形成“生态产业”,全力拓展蓝海风电开发,目前已建成国家海上风电产业集聚区,并拥有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园、大丰风电产业园、射阳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园、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园、东台风电产业园5家新能源装备园区,已基本形成功能齐全、凝聚特色、优势互补的集聚集群发展格局。

 

 

在依托海洋优势拓展能源新空间的同时,盐城以全域视野布局海洋经济——东台市以建设“海上能源岛”为核心,同时发展海空经济、滨海湿地旅游康养产业;大丰区聚焦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与药品制造业,推动海洋多式联运;射阳县深耕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做优海洋渔业;滨海县以建设全球最大LNG绿能港为支撑,发展LNG冷能等海洋综合能源利用;响水县主攻新型储能、海工装备、海河联运。全市5个向海板块差异化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同时,盐城也是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年均光照时间约2280小时,年发电量利用小时数约1200小时,适宜光伏发电项目开发。截至目前,盐城集聚天合国能、阿特斯、协鑫、润阳等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实现光伏电池片年产能84.5GW、光伏组件年产能120.4GW,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年产值超千亿元。

 

 

盐城并不仅仅满足于“追风逐日”,而是以射阳港、大丰港、滨海港三大零碳产业园为先导,在全国率先探索“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管理智慧化、设施低碳化、认证国际化”的“五化”协同路径,各零碳园区随处可见如屋顶分布式光伏、试验型风机、发电步道、充电桩等低碳设施,绿意铺陈在园区的每个角落。这里不仅是新能源技术的试验场,更是未来绿色工业和生态文明的缩影,一个新型零碳生态圈在盐城成为现实。
一场以“零碳”为目标的绿色革命,正悄然改变这座城市的产业基因与发展轨迹。

 

PART 03
“碳”寻民生路,幸福画卷徐徐展

 

绿色生态,终将转化为发展红利与民生福祉。
产业端,盐城目前已拥有2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6个绿色园区、110家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制造根基持续夯实。
产业规模同样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突破千亿元规模,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示范集群;光伏产业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阿特斯、晶澳、通威股份等光伏行业全国前十强企业中,有7家选择在盐城布局,已形成覆盖硅片、电池、组件、辅材、智能设备等关键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绿色能源“智造”实力持续领跑;动力电池产能超60GWh,海上风电整机、叶片产量分别占全国40%、20%,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龙头企业在此集聚,已形成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全球最大20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最长SR260风电叶片、国内首台“碳中和”风机相继在这里下线,加速成型的绿色产业“矩阵”,正不断刷新绿色装备制造的“盐城高度”。

 

 

民生端,盐城市民绿色出行比例达72.5%,新能源公交车占比81%,出租车和网约出租车占比分别达到98%和98.3%,充电桩超10万个,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4万辆;绿色建筑、节能改造惠及25.5万户居民;“碳汇贷”“湿地贷”等金融产品创新推出,全国首笔“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贷”落地东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东台市支行向东台市条子泥景区发放贷款2000万元。
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湿地+”“生态+”产业,黄海森林公园、条子泥、荷兰花海成为爆款旅游目的地,湿地生态旅游迅速崛起。在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依托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淮剧小镇以非遗为核心,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近百名村民就业。荷兰花海以四季花景吸引游客,郁金香、绣球、玫瑰轮番登场,年接待量超300万人次,通过“农旅+种球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8个村、3000多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

 

 

从候鸟翩跹的湿地天堂,到风机林立的零碳标杆;从四季绽放的花海经济,到链群崛起的绿色智造新势力——当零碳创新的新芽在黄海滩涂破土成林,盐城用实打实的实践给出答案: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从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相辅相成的“共生题”。

 

 

如今
当全球目光聚焦这片土地
人们看到的不仅是
储罐与光伏板交织的能源矩阵
更是盐城以生态为笔、以创新为墨
在“双碳”征程上
书写生态与产业同频共振的中国故事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梁鹤龄 李艳 韩昕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