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计划建设100个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9-16 07:54

金风催稻熟,农技助农忙。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农业大市,我市拥有近3万个家庭农场、150多万小农户,多要素、全链条、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全市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以来,我市坚持用改革破解乡村振兴“人、地、钱”问题,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小农户迈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眼下,水稻进入生长关键期。在盐都区郭猛镇杨侍村集体农场,连片的水稻正值齐穗扬花期,长势喜人,翠绿的稻穗已整齐抽出,穗型饱满舒展。田埂间,农技人员俯身查看叶片与稻穗生长情况,细致调查稻纵卷叶螟病虫害踪迹,随手在地图上标注需重点关注的田块。“把无人机飞行高度调整到2.5米,每亩喷洒量控制在3至5升,一天能完成600多亩防治作业,效率是人工的20多倍。”按照农技人员指导,农场飞机手吕正东一边操控设备,一边向农户讲解作业要点。

从病虫害的识别、防治到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的调整,农技人员的指导贯穿田间管理全流程,既解决当下种植难题,也为后续管理提前做好技术支撑。盐都区植保植检站农艺师刘天伟说:“根据智能测报设备监测数据和田间普查,近期稻纵卷叶螟蛾量上升明显,部分田块白叶激增,将严重影响功能叶的生理作用。”截至目前,盐都区农业农村局已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田间指导60余场次、服务农户800余户,为秋粮稳产高产筑牢技术防线。

在农技服务网络建设上,盐城探索构建“1+1+1+N”农技服务协同体系,以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为核心,市农科院和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两翼”,整合省内外科研院校专家团队、退休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等力量,形成“核心引领、两翼协同、多元支撑”的农技服务新格局。

东台市时堰镇的田间地头,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改革活力持续释放。近日,在进胜村种田大户刘友好的承包地里,东台雨燕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工作人员正操控无人机开展植保作业。田头,停着两辆飞防植保作业车;田间,水稻已吐出稻穗;空中,两架植保无人机吹稻成浪喷云吐雾。

“我们制定完备的病虫害防治方案,经过几轮防治,有效遏制了虫害威胁,为秋粮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东台雨燕农业科技服务公司董事长徐子敬说。

该公司秉承科技兴农理念,推行“植保无人机+农药制剂/助剂+植保方案+作业方案”四位一体服务模式,在东台及周边县市17个乡镇建立“雨燕农服”服务站,组建20余个专业服务队伍,配置高效植保无人机40余架,日作业能力1.5万亩以上,让专业服务直达田间末梢。

如今,盐城已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500多家,建成省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13个、市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20个,供销系统打造的为农服务“时堰模式”在全国推广……而这背后,正是盐城以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的生动实践。

建好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与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相辅相成,前者是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的“硬件基础”,后者是中心发挥作用的“神经末梢”。

日前,在亭湖区新兴镇,城北瑞荣家庭农场负责人唐明选站在田埂上,看着即将成熟的水稻满脸笑意,“再过两个月就到秋收季,以前最愁农用机械调度、粮食晾晒仓储,有了粮食生产综合服务中心,不仅能提供农机服务,还能帮忙存储、晾晒粮食,省心多了。”

为破解设施农用地分散零碎、服务能力不均等问题,亭湖区以2万亩服务范围为标准,编制全区粮食生产综合服务中心点位布置图,通过实施土地“进出平衡”政策,整合形成7块配套设施用地,优化设施农用地使用效率与灵活性,让种粮大户、普通农户都能享受精准配套服务。

目前,盐城已编制完成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规划布局方案,计划建设100个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中今年启动建设55个。这些集农机作业、技术指导、仓储物流、培训咨询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将与1500多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硬件+软件”联动格局,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从单家独户“单打独斗”到专业化服务“协同作战”,从传统经验种植到科技赋能精准管理,盐城正以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为抓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深刻变革,让越来越多农户享受改革红利,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者手记:

“种地”从来不是简单的农事重复,而是一场关乎农业现代化转型与乡村全面振兴根基的深刻变革。

盐城的实践清晰表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是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难题的关键之举。从农技人员田间指导、无人机植保作业,到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耕种管收储”全链条服务,盐城用专业力量替代单家独户的“单打独斗”,以科技赋能改变传统经验种植模式,让农户精准衔接现代农业。

最令人触动的是盐城构建服务网络的“系统思维”。它既建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主心骨”,又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毛细血管”;既规划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的“硬件”布局,又完善服务模式创新的“软件”支撑。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实践,不仅让农户享红利,更夯实了乡村全面振兴的产业根基。

未来的盐城,当100个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全面落地,当“硬件+软件”联动格局持续完善,这片农田上必将绽放更亮眼的农业现代化图景,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提供更多“盐城经验”。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邱欣泽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于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