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阅湿地 守护世遗 | 忘情“摄鸟”、湿地初体验:盐城的生态故事超有戏!
我言新闻 2025-09-14 21:14

徐南:上午旗袍嘉宾,下午湿地“摄鸟”,主打一个反差!

北京姑娘徐南是新闻战线视觉总监,上午还是一身典雅旗袍出席开幕式,下午就换上便装拿着设备冲进了条子泥湿地——这画风切换,太“摄影人”了!作为“蚂蚁森林”条子泥保护地资深网友,她终于来“验收”自己云养湿地的成果了。在来盐城的路上,她也没闲着,顺手在平板上画了一只圆滚滚的勺嘴鹬“鸟妈妈”,说是“‘哺乳期’就得有‘哺乳期’的样子”。更让她惊喜的是,盐城的小鸟一点也不怕人,车上偶遇“入座”手提包的鸟嘉宾、湿地边近距离观察的鸟儿,都让她直呼“北京难得一见”!她说这趟盐城行后,要亲手绘制一本湿地鸟类绘本,把摄影老师们的趣事、盐城的风土和鸟类的灵动都装进去,“生态保护,得用故事让人心动”。

 

赵立荣:“盐城是鸟的选择!”

“鸟的步伐,就是它的选票。”上海《文汇报》的赵立荣,用一句诗意的感慨概括盐城这十五年的变迁。身为淮安人,他坦言十五年前初到盐城时“只觉得家乡这一带都还朴素”,如今却惊叹这里某些区域“甚至有了上海的气质”。第三次到访,他带着镜头来读湿地的容颜:“鸟最敏感,它们愿意停留、不怕人,就是盐城生态最动人的答卷。”他说,这次不仅要拍下湿地的美,更要用融媒体手段让更多人明白:保护湿地,其实就是守护鸟类的选择权。

 

李娜:首探盐城,湿地的“亲切感”赢了

从南京到盐城,网络达人李娜是第一次走进这片湿地,却莫名觉得“像回了家”。相比其他湿地城市,盐城给她的是一种没有距离的亲切:天蓝得通透,湿地辽阔却温柔,候鸟翩跹又不失人间烟火。她一边举着相机捕捉九月的风与鸟影,一边构思着接下来的图文和视频:“我要让粉丝们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盐城,是一座你来了就想静静待着的城市。”

 

王希凌:忘情拍鸟差点错过班车?这位老记者成了“最后上车的人”

1993年风尘仆仆初访盐城,2017年故地重游见证变迁,2025年再赴湿地之约——金陵晚报老编委王希凌的镜头里,装着盐城三十多年的生态蜕变史。启动仪式上,他是专注的记录者:举手机全程跟拍,蹲前排精准取景,窜台前抢抓特写。在条子泥拍摄时,他沿着观景道越走越远,满脸汗珠浸透衣领也顾不得擦。当大巴即将返程时,工作人员清点人数才发现少了这位老记者。只见他正从观景道尽头快步赶来,成了最后一个上车的人,手里稳稳握着手机稳定器,脸上写满收获的喜悦。望着如画的湿地美景,他动情地说:“条子泥的美超越地域,这里不仅是盐城的骄傲,更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生态财富。我这趟盐城之行,就是要用镜头把这份珍贵的生态邀请函传递给更多人。”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张咪/文 郑尧一/视频 李剑文/图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