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潮涌,奔腾不息。
582公里海岸线如弯弓满弦,1.89万平方公里海域似流金泻地。
这里是盐城,是江苏沿海地理中心城市,更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出海门户。
北起灌河口,南至“安台线”,外至领海外缘线,所辖海域面积占全省54%,滩涂面积占全省70%,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赋予盐城向海图强的底气与使命。
当海风卷起潮声,更多开创之举在这片土地发生:全国首批、全省首个碳达峰试点城市,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支持设立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滩涂风光电产业基地……
沿海不是边缘,而是前沿;海洋不是屏障,而是通道。盐城,正是走在前的实践者。
高站位谋划向海图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盐城依“海”而生,因“盐”建城,坐拥江苏最长海岸线、最大沿海滩涂、最广海域面积。
凭海临风,向海图强。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始终将沿海发展作为重中之重。
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盐城以“东向出海”为战略方向,构建较为完备的沿海发展规划体系。
“十三五”期间,盐城坚定走好“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发展路径,沿海地区产业体系加快重构。
2018年,盐城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探索滨海湿地、滩涂等资源综合保护与利用新模式,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2021年,国务院批复《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对沿海地区发展提出新要求,盐城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为路径,着力彰显“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城市。
2024年5月,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经略海洋意识,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扎实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奋力谱写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立足资源禀赋,抓住战略机遇。
召开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专项支持政策,施行全国设区市首部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深化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盐城正积极融入新一轮沿海发展国家战略,坚定向海图强,发力海洋经济,做强“蓝色板块”,将沿海潜力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能。
海洋经济已逐步成为盐城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增长引擎,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20%。
高起点布局海洋产业
一座座风机驭风转动,一块块光伏板逐日闪耀,一度度绿电点亮灯火……这是盐城交出的绿色答卷。
当全球能源危机警钟长鸣、当“双碳”目标成为国家战略,盐城正以勇当“碳路先锋”的担当,坚持将海洋经济作为全市“5+2”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加快发展九大海洋产业,探索出一条向海图强的绿色低碳发展新道路。
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是我国目前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最远点离岸距离85.5千米。7月首批机组成功并网,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每秒7.6米,远海接近每秒8米,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3000至3600小时,造就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
盐城集聚国家能源、华电、国电投、华能、大唐、华润等“五大六小”所有新能源开发央企。截至7月底,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565.37万千瓦,占全省47.4%、全国12.8%、全球7%,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
不止于“电”,更在于“链”。
盐城不仅是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还是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从整机到零部件,盐城基本构建起完整的风电装备产业链,风电装备规上企业数量达47家,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
产业链向下深耕,创新链紧随其后。金风科技牵头的“国家能源海上风电重点实验室”入围第一批国家级“赛马争先”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全球最大功率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中车盐城射阳基地下线;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风机成功下线……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既是江苏的重大使命,也是时代给予盐城的历史机遇。
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不断集聚涉海科创资源,其中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江苏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投入运营,蓝色种业黄海实验室建设持续推进。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海洋产业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8家,组建涉海科研基地30余个,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企业121家。
高水平扩大开放合作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盐城如何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课题。
近年来,盐城主动策应省委“1+3”重点功能区建设,扎实推进“四个三”工作布局,以港口为支点、开放为纽带、创新为动力,持续拓展蓝色经济“朋友圈”,实现对外开放和区域联动双轮驱动。
8月12日,在盐城港响水港区,两台大型起重设备协同作业,将一根长73米、重350吨的油气管精准吊装进葡萄牙籍“幸福号”轮的货舱。这是江苏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的首单大件外贸业务,1.1万吨产品将远航中东,为当地油气开发贡献“盐城力量”。
“大块头”扬帆出海,产品是竞争力,港口是硬支撑。过去,盐城海域资源分散,各港区竞争力不强。2020年,市委、市政府整合大丰、射阳、滨海、响水4个沿海港区和5个内河港区,成立江苏盐城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构建“海河联运、港区协同”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5年来,盐城港“一港四区”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4个,其中5万吨级及以上13个、10万吨级及以上2个,开辟国内外航线63条,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沿海港口20强。
眼下,连申线黄响河至淮河入海水道段航道整治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正加快建设,江海河通达、公铁水联运的现代化物流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对外,盐城更大力度推动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汇聚外资企业380多家,其中韩资企业170多家。立足沿海开放前沿,持续深化与德国、荷兰、芬兰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吸引一批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投资兴业。
对内,盐城是长三角一体化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常州盐城工业园、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等平台独特优势加快形成。“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开工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项目1508个,占比73.2%。淮河生态经济带高新区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在盐城揭牌成立,推动沿淮区域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从“东向出海”到“南北联动”,盐城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坐标,彰显担当。
高标准保护生态环境
“我的家是他筑起的一块小地方,到处都是飞鸟,全部是绿的……”2025年春晚合唱歌曲《我的家》中,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陈皓玉抱着网红丹顶鹤“加利福尼亚”玩偶,协同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一期、二期)的生态文明建设者们共同唱响“黄海湿地”篇章。
黄海湿地“登上”春晚,是盐城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诠释。近年来,盐城正以高标准保护为基底,串联世界自然遗产、渔港风光与独特资源,全力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让海洋经济新优势在黄海之滨澎湃涌动。
浩瀚黄海,长风万里,擦亮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
绵长海岸线、广袤滩涂、壮阔湿地,赋予盐城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43.6%、全省最高,入海河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
盐城的发展密码,深藏于自然的馈赠中。这片土地曾以“煮海为盐”兴盛,如今则因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而闻名。
东台弶港镇渔村听海民宿两层小楼独门独院,54间生态主题客房各具特色。“这里是鸟儿的家园,更是我们的宝藏。”民宿负责人李秀芹把民宿改造成“观鸟主题驿站”,走上“民宿+观鸟”的特色发展之路。
从“靠海吃海”到“与海共生”,观鸟经济正成为盐城生态价值转化的鲜活注脚。
“我们有世界自然遗产地、447种鸟类资源——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态王牌’。”市观鸟协会理事长周晨曦说。2024年“盐城条子泥杯”全国观鸟邀请赛,吸引10余个省份的15支观鸟队伍,两天记录184种鸟,用数据印证条子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完好度;很多参赛者拍完鸟后写推文、剪短视频宣传,盐城“观鸟胜地”的名头越来越响亮。
万里潮声终不绝,千帆竞渡势如虹。盐城,这片被海浪深情拥抱的土地,正凭海临风、踏浪听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澎湃蓝色新动能,绘就发展新画卷。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曾浩然 通讯员:屈志国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