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市响水县,有一条长233.3米、宽3.3米的小巷——“仁甫巷”。这条巷子因一位百岁老兵而命名。他叫周仁甫,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老党员,中国好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周仁甫的小院坐落于巷中部,院内一幅水粉画格外醒目。画中,一位年轻的新四军战士正昂首吹响军号,那号声穿透岁月,依旧激荡人心。
1925年,周仁甫出生于响水一个贫苦家庭。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年仅16岁的他毅然告别家人,与同乡6人一起参军入伍,成为八路军滨海大队的一名战士。“我要去参军,打日本侵略者。”这句铿锵誓言,开启了他与祖国同命运、共烽火的岁月。
1943年,周仁甫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5年,周仁甫成为新四军滨海总队五连指导员,参加了多次战斗。尤其是在五港阻击战中,周仁甫与战友顶住日军猛攻,从清晨血战至深夜。“前哨传来倭如蜂,我军振臂义填胸。枪林弹雨阵地上,杀声应天喊冲冲。”——他在战火中写下的诗句,至今读来仍令人热血沸腾。
“当时我们只有80个人,而敌人黑压压一片,机关枪雨点一样扫射过来,攻势很猛。我们连队利用地形的优势迎击敌人,他们一次次冲上来,我们一次次打下去。就这样打了一天的拉锯战,从早上打到深夜,成功阻止了敌人前进,完成了任务。”周仁甫说。
周仁甫先后参加的十几次战斗,给他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他脸上至今仍可见“扫帚炮”黑色炸药灼伤的痕迹,那是战争的勋章,也是一段民族苦难与抗争的见证。
战友永别,是他一生的心结。当年一同参军的6个同乡,全部牺牲在战场上。“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如果他们看到,会多高兴啊!”讲到这里,周仁甫数度哽咽。他的入党介绍人李文广牺牲时年仅25岁。“我一直记得他说的话,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一辈子为人民服务。”周仁甫回忆道。这份沉甸甸的战友情,成为他日后奉献社会的精神动力。
抗战胜利后,周仁甫退役转业,先后在多所学校担任校长、副校长职务。1981年离休之后,周仁甫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红色宣讲、捐资助学、扶贫济困之中。
40多年来,周仁甫累计开展党课和红色故事宣讲2000多场,足迹遍布盐城、连云港等地。哪怕晚年确诊癌症,背着导尿袋,他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比起牺牲的战友,我是幸运的。我要替他们做一些事。”他说。
周仁甫一生俭朴,然而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他却慷慨无比,累计捐款超百万元,用于修路建桥、博爱助学、扶贫济困等,设立的“仁甫奖学金”,直接帮助130多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响水涌现出一批“博爱班”,还吸引盐城南洋国际机场在响水成立“蓝天金盾”博爱班。十余年来,已有上千名寒门学子从中受益,学成后投身军营、站上讲台、扎根基层,成为社会栋梁。
更令人动容的是,2016年,周仁甫在器官和遗体捐献同意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烧了也可惜,捐献出去供科学研究,这是我最后一次为人民服务,也算是我最后的心愿了。”
周仁甫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向他学习,争做好人。2021年3月,“中国好人周仁甫志愿服务工作站”成立,“仁甫初心学堂”“党史流动微课堂”等阵地和“阅读悦响•仁甫读书汇”“仁甫学习”等栏目先后创办,志愿服务队伍迅速壮大。
在响水,一个庞大的红色文化志愿服务矩阵已经形成。这支队伍薪火相传,上至101岁的周仁甫老人,下至10岁的“仁甫·梓航”铁军红色文化寻访团团长顾梓航,汇聚了整整六代“红色基因传承人”。
历史从未忘记,英雄永远年轻。号声虽远,冲锋依旧。周仁甫用一生诠释“不忘初心”,让红色火种代代相传。他躬身践行的使命与担当,早已化为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屹立于岁月长河,照亮后人前行之路。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戴汇
编辑:梁鹤龄 李艳 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