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来信|“贴秋膘”别瞎补!专家:这样补,不超标还养身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9-04 17:24

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依照民间习俗,秋冬季节是进补的好时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贴秋膘”。然而,在现代社会营养过剩比营养不良更为常见的今天,“贴秋膘”是否还有必要?又该如何根据个人体质科学进补?记者专访市第一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市食品医药卫生学会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红兰主任医师,请她为市民解答如何科学“贴秋膘”。

“过去物质匮乏时代,人们经过夏季劳作和高温消耗,体重普遍下降,秋季进补确实有必要。”高红兰指出,“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现在大多数人并不缺乏能量摄入,反而需要警惕营养过剩问题。”中医讲究“秋冬养阴”,认为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适当地进补有助于增强体质,为冬季储备能量。但关键在于“辨证施补”,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同样的进补方式。

“在‘贴秋膘’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体质。”高红兰结合临床常见情况,将常见体质分为不同类型:气虚型人群常感到疲倦乏力、气短懒言、易出汗,从营养学角度,此类人群可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同时搭配山药、红枣、糯米等具有健脾功效的食材;血虚型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适合适量食用富含铁元素、维生素B12的食物,如龙眼肉、猪肝、黑芝麻等;阴虚型常有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潮热盗汗等症状,“这类人群建议增加水分摄入,食用银耳、百合、鸭肉等滋阴食物”;阳虚型则多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可适量食用羊肉、核桃、韭菜等温热性食物补充能量。她特别提醒:“如果不根据自身情况盲目进补,很可能适得其反,比如阴虚火旺的人吃了温补的羊肉,反而会加重身体的不适症状。”

关于现代人如何科学进补,高红兰提出了新理念:“与其说是‘贴膘’,不如说是‘调养’。秋季进补不应该简单地大吃大喝,而是要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她建议重点关注补充优质蛋白,适量增加鱼、禽、蛋、奶等优质蛋白摄入,但不宜过量——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鱼、禽、蛋和瘦肉总量120到200克为宜。同时要增加微量营养素,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每天摄入300到500克蔬菜、200到350克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摄入坚果(每天10克左右)及橄榄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此外,秋季干燥,应注意补充足够水分,成年人每天饮水量建议1500到1700毫升,保持呼吸道和皮肤湿润。

针对不同人群,她给出了具体建议:办公室白领长期脑力劳动、缺乏运动,多属气虚或阴虚体质,可以食用山药粥、银耳羹等清淡补品,配合适量运动;体力劳动者能量消耗大,可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入,但仍需注意营养均衡;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应以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如粥类、羹汤等,可适当加入枸杞、黄芪等药食同源的食材,同时注意食物细软、少量多餐;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充足营养,但应遵循平衡膳食原则,保证食物多样化,避免过度进补导致肥胖或性早熟;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调整,控制总能量及相关营养素摄入,不可盲目进补。

采访中,高红兰特别指出了几个常见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认为贴秋膘就是大吃大喝,实际上暴饮暴食会增加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甚至胰腺炎等疾病;第二个误区是认为人人都需要补,实际上体质偏热、实热证的人群就不适宜温补,而应该注重清淡饮食、清热降火;第三个误区是认为贵的就是好的,其实并不是越贵的补品越好,简单的食材如萝卜、白菜只要搭配得当,也能起到很好的营养作用;第四个误区是忽视运动,只补不动会导致能量堆积、形成肥胖,适当运动能帮助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营养素的吸收利用率。”

针对普通人群,省人大代表、市食品医药卫生学会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委孙阿宝推荐了几款简单易做的秋季养生食谱:百合银耳羹适合阴虚表现者,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效;山药薏米粥适合气虚脾弱表现者,能健脾益气利湿;萝卜排骨汤顺气化痰,适合大多数人食用;芝麻糊则能补肝肾、润肠燥,适合血虚便秘者。

“在进补前最好先咨询专业医师或营养师,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或特殊体质的人群。”孙阿宝建议,“大家最好能先做一次全面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后再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科学“贴秋膘”不是简单地增加体重,而是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达到营养均衡、身体健康的状态,为健康过冬打下基础。在这个进补的季节里,市民应放下“以胖为福”的旧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关爱自己的身体,真正做到“补”对不“补”过。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姜琰 张咪

编辑:梁鹤龄 李艳 严蔷梅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