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青烈士,我们从山西省文水县,将您牺牲地的泥土带回来了,您在外漂泊86年的灵魂终于回家了。”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8点,射阳县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侍昌平将手中的泥土,一点点撒在英烈墙边,声音哽咽。
周作青出生于射阳县四明镇。多年来,史料中只有简单的一句“1939年周作青烈士牺牲于山西吕梁”,具体地点与牺牲经过却成了历史空白。2021年1月,射阳县建设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为完善周作青烈士相关情况,射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寻访周作青烈士牺牲地工作小组,由射阳县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侍昌平负责。寻访组深入四明镇走访了12个村落,叩开了上百位老人的家门,但多数老人年事已高、记忆模糊,找到烈士远房侄子时,对方家中也无一张照片、一封家书,首次寻访陷入“无迹可寻”的僵局。
寻访组将目光转向烈士牺牲地——山西吕梁。寻访组驱车800多公里来到吕梁市档案馆,查阅了近百卷民国时期的档案,但没能从地方史料中找到有用信息。随后,寻访组又奔赴北京,在国家档案馆、军事博物馆查阅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文献,还是没能找到相关信息。在中国青年报社查阅内部史料汇编时,寻访小组发现一篇题为《烽火青春歌慷慨》的短文中提及周作青,文章标注信息来源:1939年延安出版的《中国青年》杂志第1卷第4、5期合刊。
寻找这本杂志,成为寻访的“关键一役”。寻访组立即联系了23家省级图书馆、11家高校图书馆,均被告知“未见馆藏”。侍昌平没有放弃,此后每到一座城市出差,都先去当地旧货市场。2023年12月,侍昌平在北京出差时,利用中途休息时间赶到潘家园旧货市场,从清晨逛到中午,终于看到一本封面褪色的1952年翻印版《中国青年》合订本。他颤抖着翻开书页,当“周作青同志英勇殉国”的标题和“文水县东门外活埋”的记载映入眼帘时,侍昌平当场红了眼眶,连价都没还就买下杂志。
2025年8月26日,寻访组与烈士亲属来到文水县。文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李阳华得知这一情况后,安排专门人员配合寻找。此时,烈士当年牺牲地“东门外”已变为繁华居民区,寻访组分成3个小组挨家挨户走访,直到找到文水县凤城镇私评社区83岁的樊润泽老人,事情才有了突破——老人的继父曾是地下党员,生前常跟他说:“日本人拆了旧鼓楼建炮楼,有位八路军被埋在村东文昌庙后,就在现在私评大道东侧。”这一口述与杂志记载完全吻合,烈士牺牲地终于确认。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张长虎 通讯员:张学法 李盼
编辑:梁鹤龄 李艳 严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