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长三角,风劲好扬帆。
盐城南部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塔吊林立,卡车穿梭。走进园区内的正泰新能盐城基地,车间上的各个条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正泰新能盐城基地是正泰集团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由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合作在江苏投资的首个制造业项目。”正泰新能盐城基地制造负责人唐玉介绍,该项目于2020年7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3GW电池片和8GW组件生产线。
当前,光伏行业竞争激烈,但正泰新能盐城基地凭借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在开工率方面表现亮眼。唐玉表示,选址盐城,看中的是它在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便于产品运输,降低物流成本。
众所周知,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不到全国4%的土地面积,创造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而盐城与长三角的缘分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上海就在盐城大丰建立了“飞地”,上海农场、海丰米业成为两地协作的早期见证。如今,这种渊源已深化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在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人们可以看到长三角一体化的“飞地经济”如何从概念变为现实。这个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省际合作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基建、新农业三大产业,先后落户正泰新能源、泓顺硅基半导体材料、新时代节能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十四五”以来,集聚区工业开票销售年均增长43.4%,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08.5%,成为盐城承接长三角产业溢出的重要平台。
今年以来,我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聚力打造长三角产业发展新空间、保障保供大基地、生态休闲大花园。新年伊始,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赴上海拜访长三角区域合作办等单位,对接推进跨区域重大合作事项,并与光明集团、临港集团等就园区共建、产业协同等方面达成新共识。出台《2025年盐城市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方位接轨上海工作要点》,举办2025盐城(上海)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合作恳谈会等活动。以常盐、苏盐、沪苏合作园区为代表的“飞地项目”积极承接区域产业转移,“飞地经济”模式不断创新,培育形成以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截至目前,我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园区达14家,其中沪盐合作园区11家,占上海对外合作园区三分之一,实现县域全覆盖。据统计,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长三角地区亿元以上项目359个,占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总数88.6%。
江苏驷博电气有限公司是“上海研发、盐城制造”区域协同模式的典型代表。该公司技术研发“大脑”在上海,产品制造总装基地在盐城。“我们的技术人员经常在上海和盐城两地往返。”公司副总经理耿韬介绍,这种协同模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成果。近期,公司集成报警监测控制系统顺利完成升级迭代,销售较去年同比增长12.53%。
“域外创造孵化+盐城转化制造”的合作机制引领着创新“矩阵”日益壮大,也让盐城在长三角地区科创版图崭露头角。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盐城分中心开园;南师大江苏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建成运行;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并纳入长三角国创中心体系……目前,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科创飞地”全面运营,累计建成离岸孵化载体19个,入驻科创企业和人才团队超300个。
绿色是盐城最鲜明的底色,也是融入长三角的最大优势。
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的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超60%,沿海的零碳产业园核心区全部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同时,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也在突破,江苏首笔湿地碳汇保单质押贷款在盐落地,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让自然做功:NbS的世遗答卷—江苏省盐城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系全省唯一。
交通互联方面,盐城港至上海港航线实现“天天班”,构建起公交式航线网络。盐泰锡常宜铁路盐城段正式开工,将进一步拉近与长三角中心区的时空距离。民生领域方面,倾力打造“盐诚办”营商环境品牌,全市政务服务管理机构与227个地区签订跨地通办合作协议,接入国家、省级平台243项“跨省通办”事项,实现高频事项异地代收代办。
千帆竞发、蓄势以待。从产业园区内的忙碌生产到政务服务中心的高效审批;从绿色能源项目的蓬勃兴起,到生态保护修复的创新实践,当下的盐城正以全方位的改革举措,积极打破区域壁垒,全面对接长三角优质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动能。
记者手记:
“融入”并非简单的产业承接或交通连接,更是一场深刻的体制机制变革和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
盐城的实践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是激活内在发展动能、实现高质量融入长三角的关键。无论是大刀阔斧的政务服务改革,还是围绕“双碳”目标的绿色低碳发展探索,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打破壁垒,优化环境,提升区域协同的效率和质量,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盐城干部群众的“一体化思维”。他们不再将盐城视为长三角的“边缘”,而是主动定位为“北翼枢纽”,积极构建连接长三角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通道。这种思维转变,正是盐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成果。
未来的盐城,值得期待。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潮中,盐城正以独特的生态优势、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盐城力量。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刘君健 通讯员:严咏
编辑:梁鹤龄 李艳 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