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两淮战役中,我所在部队攻打淮阴城。日伪军负隅顽抗,战斗很激烈。要打下淮阴,先要打下城楼。淮阴城墙三丈六尺高,我们手上的武器装备差,拼的就是勇气和胆量!”8月22日,今年95岁的抗战老兵韩兆喜说。
韩兆喜1930年2月出生于射阳陈洋。他的父亲早在1942年便投身抗日,加入射阳县四区抗日武工队,守护家乡安宁。1944年,韩兆喜的母亲不幸离世,这一年,年仅14岁的他强忍悲痛,追寻父亲的踪迹,来到射阳县四区抗日武工队。四区抗日武工队队长看他能吃苦,又机灵懂事,便批准他加入武工队,让他追随父亲的脚步,踏上保家卫国的道路。
韩兆喜回忆说,刚到部队时,他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同龄孩子站岗放哨,有紧急任务时跑腿送信。后来武工队队长看他年龄小,长得也瘦小,虽然不适合扛枪打仗,但到敌占区搞情报不容易引起敌人注意。于是安排他带领三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到射阳合德日伪军据点侦察情报。
韩兆喜他们化装成乞丐,一边讨饭,一边悄悄观察日伪军什么时候出动。其中日本鬼子有多少人,伪军有多少人,携带什么样的枪炮,向什么方向“扫荡”,他们记下来通过地下交通站向武工队领导报告。如果敌人数量多、武器装备强,武工队就带领群众转移,反之则伺机打伏击。武工队靠着他们的情报,提前布下“口袋阵”,打了多场漂亮的伏击战,先后歼灭日伪军80多人。
“只要有空,我就参加识字班,学习文化。”韩兆喜说,那时候学习条件差,没有笔,没有纸,他们就用树棍子在地上练习写字。
后来,射阳独立团被编入新四军三师八旅,韩兆喜随之成为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的战士。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新四军军部为歼灭拒绝向抗日武装投降的日伪军,决定以第三师主力从淮南回师苏北,攻击淮阴(今淮安市主城区)、淮安城(今楚州区),发起两淮战役。
“攻城全靠爬梯子,敌人的机枪向下扫射,我们的战士冒着密集的子弹往上攻。受伤的战士撤下来,又一拨人补上去继续战斗。”那场战斗的残酷场景,韩兆喜历历在目。
韩兆喜年纪小、身材瘦,爬不上城楼,就往前线一趟趟送子弹、运伤员。“说不怕是假的。但那时想得更多的,是勇敢顶上去,打下淮阴城!”韩兆喜说,战友们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终于打下淮阴城。
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发布的资料显示,两淮战役共歼伪军近1.4万人。两淮的攻克,使苏北、苏中、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扩大了苏北解放区。
1946年,韩兆喜随部队到东北,被整编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先后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多场战役,多次立功受奖。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继续在部队服役,担任某部副团长。1976年,韩兆喜转业到原盐城轮船公司,担任党支部书记、经理等职务,深耕航运事业,直至达到离休年龄,才告别奋斗多年的岗位。
“虽然已经过去80年了,但我还经常梦到当年打日本鬼子的情景。”韩兆喜感慨地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永远跟着共产党,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建设富强美好家园。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陆荣春 张长虎/文 王焱/图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韩昕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