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报》聚焦盐城!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8-27 21:03

2025全球滨海论坛

即将在盐城启幕

8月27日

《人民日报》产经观察栏目

聚焦建设零碳园区

盐城有何探索实践?

 

 

降能耗——

因地制宜使用绿电,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

江苏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3公里外,一座13.76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正源源不断生产着绿电。

  “绿电从这里出发,一直传输到110千伏锦城变电站,此后分成两路,一路通过专线流向零碳园区,直接供应企业使用,多余的绿电通过另一路上大电网。当新能源发电不足时,大电网还可为园区用电兜底。”大丰港零碳产业园负责人吴慧露介绍,去年底,大丰区通过对国网变电站的改造,为园区腾出一条专线,在不改变国网供电架构的基础上,保证绿电从生产到消纳的路径完全独立,实现物理可溯源。

图片

绿电直供,是指园区统筹自身及周边非化石能源,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实现非化石能源直接给产业园区进行供电的方式。

据介绍,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后续还将继续推动园区变电站及可溯源绿电接入线路改造工程,同时投资一批风光能源项目,为园区大规模接入物理可溯源、高比例的绿电,进一步推动园区能源清洁化。预计到2030年,园区企业可溯源绿电消费占比可达85%以上。

 

 

 

 

调结构——

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绿色竞争力”

走进盐城市联鑫钢铁有限公司厂区,一台容量达70吨的电弧炉正等待改造。据介绍,公司计划利用自有产能进行等量置换,将电弧炉升级改造为1台容量为100吨的绿色节能电炉。

在大丰港零碳产业园,钢铁、造纸等行业企业是传统耗能大户。“单是联鑫钢铁电炉升级一个项目,每年就可消纳6万千瓦时绿电,从而减少碳排放超26万吨。”吴慧露告诉记者,2028年一批绿氢制储运加用项目投运后,还可为园区企业提供绿氢,进一步降低产品碳足迹,增强企业应对国际各类“绿色壁垒”的底气和能力。

 

 

 

 

强管理——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管理智慧化水平

 

碳排放总量、日外购电力、重点企业能耗……走进大丰港零碳产业园碳谷管理中心办公楼,能碳智慧管理平台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园区的各项能碳数据。

图片

“2023年,园区成立了江苏碳智信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建设能碳智慧管理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园区可以根据园内企业出口目的地提供本地化、定制化的碳管理服务,包括碳排放核查、绿电绿证获取、碳核销等一站式服务。”吴慧露告诉记者,未来园区还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探索碳排放实时预测和调度,提升园区管理智慧化水平。

 

扫码查看全文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王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