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场长,秋季山羊容易得哪些病?该咋预防啊?”8月20日上午,虽已立秋,但气温仍然高达35摄氏度,滨海县现代农业园区大套村的养羊专业大户沈明东头顶酷暑来到射阳县长荡镇甲侯村,向一位走路略显蹒跚的中年人请教。这位被称作“刘场长”的人,正是47岁的肢体三级残疾人——刘长江,当地小有名气的“山羊司令”。
命运多舛志愈坚风雨过后见晴天
4岁时,一场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让刘长江的人生蒙上阴影,尽管多次治疗,仍留下终身残疾。初中毕业后,17岁的他看着贫困的家,暗下决心:“不能拖累父母,得靠自己活出个人样!”经亲友介绍,他到射阳县城学裁剪,两年苦练学成归来,在长荡小街开起裁缝店,凭着手艺和诚信,生意渐渐红火。
这份踏实肯干,也打动了同学谷晓莉。她不顾世俗偏见和亲友质疑,毅然选择与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相守。2003年,两人不满足于小门店,远赴浙江服装厂打拼,凭借过硬技术成为厂里的骨干。可命运再次出难题:2005年春节前返乡筹备婚礼时,一场暴风雪让刘长江不慎滑倒,本就残疾的腿骨折了。手术后刚取出钢板,又因意外再次骨折,婚期一拖再拖。即便如此,两人从未怨怼,如今儿子高中毕业并已考上畜牧兽医专业,成了夫妻俩最大的慰藉。
从“贫困户”到“羊司令”创业路上不服输
接二连三的手术掏空了家底,刘长江一家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在镇残联、畜牧兽医站和村“两委”的帮扶下勉强维持生计,但他骨子里的韧劲没被磨掉:“不能就这么耗着,得找出路!”2010年春,身体稍好的他决定创业。起初想养鸡养猪,家人担心风险大,最终选了相对稳妥的山羊养殖。
可创业哪有易事?第一年养了100多只,因缺技术、不懂防疫,不仅没赚钱,还亏了1万多元。“跌倒了就得爬起来!”刘长江不服气,反复琢磨:问题出在技术和品种上。他先后奔赴山东、徐州、河南、安徽等地,拜师学技术、选良种;又买来养殖书籍啃读,在实践中摸索,终于攻克了疾病防治、良种培育的难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他养了400多只山羊,纯赚10万多元,让一家人看到了希望。后来,在射阳农商银行长荡支行起初45万元贷款(现在贷款金额达100万元)、人社部门8万元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下,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存栏山羊已有1300多只。他还“产业链”式发展:投资8万元把闲置猪圈改成冷库。2019年,他创收80万元,买了两辆小汽车,在县城安了家,妻子在镇上开起美容院,父母也成了他养殖场的“员工”。现在,刘长江年销售山羊2000只以上,纯收入30万元左右。他饲养的羊因品质好,远销盐城、射阳、建湖等地的宾馆饭店,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羊老板”。
富了不忘带乡亲抱团共走致富路
“一人富不算富,大伙富了才是真的富。”刘长江常说,更是在行动中践行。他建了一个养羊技术交流群,养殖户有问题在群里提问,他总是第一时间解答;需要上门指导的,他随叫随到,分文不取。
宏才社区居民倪同军、沈公培,养羊规模超600只,刘长江不仅无偿提供技术和防疫知识,还帮他们解决销路,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陈林村村民陈娟原来是低收入农户,虽懂养羊技术却没信心,刘长江主动上门承诺“四包”:包种羊、包饲料、包技术、包回收,让她安心创业,如今成了当地富裕户。阜宁县东沟镇养羊专业户杨健,也在他的扶持下,把养殖规模做到了500只以上。
截至目前,在刘长江的带动下,长荡镇养羊农户100多户,其中百头至千头规模的有十多户,年出售成羊1万多只,增收超1500万元。他的养殖场也成了当地“残疾人创业示范基地”,他用一只只山羊铺就了一条自己与乡亲们共同奔向小康的“幸福路”。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刘君健 通讯员:张建忠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王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