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出实招”,基层减负增效“见真章”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8-23 21:17

“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以“无事不扰”呵护市场向好,以“有求必应”保障企业发展……近年来,盐城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将深化营商环境集成改革与为基层减负赋能紧密结合,推动政策更快兑现、执法更趋规范、服务更加便捷,走出一条让企业“轻装上阵”、让基层“轻车壮马”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政策“秒推送”资金“直达账”

惠企服务精准匹配“有温度”

“今年申请的30万元盐城市工业强市专项资金,线上提交后几天就到账了,比去年快多了!”盐城斯威克新材料有限公司行政人员任敏介绍道。

这得益于盐城创新建立涉企专项资金“直达快享”机制,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通过平台共享企业账户信息,实现资金“点对点”直拨,无须县级财政转拨,拨付时间从数月缩短至最快3个工作日。

“这两年通过‘直达快享’机制,一共收到60万元工业强市专项资金。”对比去年,任敏感触颇深,“去年还要准备纸质材料,中间环节多、等待时间长。今年转为线上申报,速度快、流程简,省时省力,效率大大提高,材料通过后很快资金就到企业账上。”

目前,盐城市工业强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试点项目在“一企来办”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不见面申报和直达快享,企业申报结束后1个工作日完成审核、2个工作日完成资金拨付,实现资金直拨,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负担,提升了企业的心理预期和政策获得感。

企业获得感显著提升的背后,是盐城打通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决心和智慧。聚焦企业获取政策“不及时”、理解政策“不准确”、申报政策“手续繁”等难题,建设“盐企通”“一企来办”等惠企奖补综合服务平台,统一汇聚全市各类惠企政策。

平台通过给政策和企业分别“打标签”,进行智能匹配,构建精准的“企业画像”,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通过短信、平台消息等方式主动推送,确保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快享”。

更重要的是兑现流程的突破性重塑。惠企政策兑现实行“企业直报”和“在线申报”,申报材料流转由过去5个审核环节、耗时近2个月,大幅压缩为2个环节、当日反馈结果。

通过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让企业“无感”申报、“有感”享受,真正提升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执法“合一次”无事“不打扰”

法治护航企业发展“有力度”

“各监管部门一次性检查完,真是给我们省心了!”东台市一峰托管中心相关负责人戴先生表示,此前,公司最头疼的就是应对各个部门的检查,“教育、市场监管、消防、卫健……哪个都重要,但今天你来、明天他来,确实牵扯我们很多精力,有时候家长看了还以为我们出了什么问题。”

他的烦恼,如今得到了有效解决。市场监管局主动牵头,与教育、消防、住建、卫健等部门协调,将校外托管机构的各类检查任务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查一次”固定检查场景。

联合检查现场,多个部门执法人员组成的联合检查组,按照既定计划,同时对该托管中心的资质、食品安全、消防设施等项目进行一次性全面“体检”。各部门各司其职,高效协同,检查过程紧凑而规范。

综合查一次不是放松监管,而是通过优化执法方式,提升监管效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联合检查一次完成,减少了检查次数,结果反馈及时,让我们能清晰知晓问题并整改,减轻了负担,能更好地集中精力提升服务质量。”戴先生说。

这只是盐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举措之一。为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行为,盐城扎实开展提升涉企执法质量三年行动,推出了一系列实招硬招:

——设立“企业安心生产日”,严控入企走访、调研频次,实行事前报备,非特殊情况不得要求企业负责人陪同,坚决为企业屏蔽不必要的干扰。——开发全市行政执法监督信息化平台,要求执法人员入企检查前三日必须报备,扫描企业“专属场所码”,系统自动对三日内多家执法单位计划检查同一企业的情况发出合并提醒,从源头上控制检查频次。数据显示,目前,入企执法频次下降了40%以上。——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实施失信惩戒前同步辅导修复机制,为有发展前景且有意愿履行义务的企业设立1至3个月的信用修复宽限期,“一企一策”帮助其修复信用,重塑发展机会。

……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通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让企业感受到公平正义,更感受到被尊重和被呵护,从而能够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发展。

平台“一扇门”办事“不出村”

数字赋能基层减负“有速度”

“再也不用在电脑上贴满各个系统的账号密码纸条了!”在射阳县临海镇六垛社区便民服务点,几位办事员告诉记者,“所有业务经办情形、材料样式、审核要点等内容都智能呈现、全程引导,我们看得懂、找得到、会操作,不用专门培训就能实现‘一窗全能经办’。”

让他们赞不绝口的,是射阳县“人社通”平台。过去,村级便民服务点大多只能收材料、做“二传手”。如今,射阳县以满足企业、群众“就近办”“多点可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打破数据壁垒、整合部门资源,上线社保、医保、公积金、卫健等12个部门涉企业务83项、个人业务342项。这些基层服务网点实现了从“单纯受理”到“直接经办”的蝶变。

“真是太方便了!以前办这两个业务,得专门跑一趟县城,来回50多公里,大半天就没了,还得搭上路费。现在走几步路到社区,一会儿就办好了!”,刚办完“个人综合信息变更”和“灵活就业人员停保登记”两项业务的个体工商户王先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盐城市基层高频事项“基层一平台”已实现与省垂业务系统数据对接,并在射阳、大丰、盐都等试点地区部署,破解基层多平台登录、多系统操作的难题,数字赋能基层减负。

“基层一平台”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不贪大求全、不另起炉灶,没有推倒原有平台新建系统,而是通过统一标准、小幅改造、接口对接、页面集成等方式达到平台融合效果,开发工作少、实施周期短,实现“一平台受理、一账号通办”,让基层人员“无感”切换使用。

数字赋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实现“家门口”办理、“指尖办”,更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系统操作和表格填报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走进企业、走进群众,抓落实、解难题、办实事。

整治形式主义不仅是为基层减负,更是为经济注入源源活力。以企业感受和基层减负为标尺推行综合改革,以“无事不扰”为企业松绑,让企业“轻装上阵”,以“数字赋能”为基层卸荷,让基层“轻车壮马”。正是这种为基层减负促增效、以赋能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为盐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记者手记: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关乎政策红利,更是一场关乎政府角色重塑、基层减负增效、服务理念升级的深层变革,是“无事不扰”又“有求必应”的治理智慧。

从企业和基层的痛点出发,推出“政策找企业”的智能匹配机制,重构流程实现“直达快享”,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一平台通办”,涉企执法“综合查一次”,每一个举措都精准切中现实堵点,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服务意识。

优化营商环境不是一场单兵突进的改革,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治理升级。它以“用户思维”推动改革,需要数据打通背后的部门协同,需要政策落地背后的流程重构,更需要基层减负背后的权力下放。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企业有感、基层有能、发展有劲。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戴汇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于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