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题我来答丨气象台长解读:四大因素让35℃变“40℃”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8-21 16:26

网友提问:“这几天预报最高温度35至36℃,但我中午下班走在路上感觉自己像块被扔进烤箱的饼干,热得喘不过气,路上晒得皮疼,风扇吹的都是热风,体感绝对超40℃了,天气预报是不是不准?”

——我言新闻客户端网

 

连日来,盐城持续被高温热浪包裹。不少市民发现,明明天气预报显示35℃,走在户外却像身处蒸笼,体感温度远超预报数值。“为啥预报的温度总‘偏低’?”带着市民的疑问,记者采访了盐城市气象台台长周宏伟。

“天气预报里的温度,其实是‘标准气温’。”周宏伟指着气象台的百叶箱模型解释,日常播报的气温来自距离地面1.5米、通风遮阳的百叶箱,是排除了太阳直射、湿度等干扰的“纯空气温度”。而市民感受到的“热”,是综合了多重因素的“体感温度”。

这其中,四大因素“联手发力”:

气温是基础盘,35℃以上的高温本身就已达到人体舒适阈值;

湿度是“放大器”,湿度超70%时,汗液难以蒸发,热量“锁”在体表,35℃的实际体感能飙升到42℃;

风速是“调节器”,若遇上静风天,热量无法扩散,体感会更闷热,而有3级以上微风时,体感温度能降3至5℃;

太阳辐射是“加分项”,正午阳光直射时,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人体直接受辐射烘烤,体感再升5至8℃。

“‘高湿+高温’是体感温差大的关键。”周宏伟以盐城为例,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云量少,太阳辐射强度可以更多地到达地面,加上水汽蒸发旺盛,形成“桑拿房”效应,“比如最近经常是预报35℃,湿度80%,正午时段市民的体感可能飙升到40℃左右,这就是市民觉得‘预报不准’的原因。”

周宏伟提醒,防暑降温不能只看气温数字。“比如预报34℃,但湿度达85%,体感可能比36℃、湿度50%时更难受。”建议市民外出尽量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个时段,若必须出门,除了戴帽子、涂防晒霜,还要注意穿透气衣物,及时补充水分。

热度密码藏于无形的水汽与流动的空气之中。当气象部门精准捕捉百叶箱里的数字时,我们也需读懂身体发出的真实信号,科学防暑,是对抗炎热季节最智慧的姿态。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宋晓华

编辑:梁鹤龄 崔治国 严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