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上午,记者到滨海县滨海港镇板桥村六组采访村民钱科卫,远远就见到他家主屋上红色文化展览馆的牌匾。据悉,该馆开馆两年来,已接待参观者2万多人次,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今年46岁的钱科卫,1998年高中毕业后到外地打工。在浙江省湖州市打工时,头脑灵活的他发现商机,自主创业,成功打造一款木地板品牌,并吸纳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2015年,他带着产业回到家乡滨海,在做大事业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投入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钱科卫说,家乡盐城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是一座浸润着新四军革命文化的英雄之城。抗日战争时期,盐城一度作为当时华中抗日战场的指挥中心,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他是从小听着老辈们讲新四军革命故事长大,骨子里除了对英雄们的崇拜,还有自我传承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他一直想为烈士、为弘扬革命精神做点事情,但由于以前忙于打工创业,一直未能付诸实际行动。
湖州也是新四军战斗过的红色热土。80多年前,苏浙皖地区连绵的丘陵间,新四军战士们一次次抵御日军侵略,将奋勇抗敌、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深深镌刻在湖州这片土地上。湖州作为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所在地,至今仍保存着司令部、粟裕宿舍、苏浙公学等10多处建筑旧址。在湖州时,钱科卫经常自发到这些地方参观,接受红色教育,心中“要为弘扬红色文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的想法也更强烈。创业有成后,有了一定经济能力,他返回家乡开始具体的行动。
为烈士寻后代、为烈士亲人寻烈士——这是钱科卫迈出的第一步。盐城五条岭烈士陵园有一位烈士叫彭正,其亲人不知在何处,陵园多方寻找未有结果。钱科卫得知消息后,通过朋友圈向亲朋好友宣传彭正烈士的基本情况,后来他从五汛镇一位亲戚口中得知,该镇一户彭姓人家有位叔父名叫彭正,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后不知安葬在何处。他前去了解情况,并经相关部门核对确认,这户彭姓人家正是彭正烈士后人,钱科卫带烈士后人到五条岭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让烈士与亲人跨越时空“团圆”。近年来,他还邀请3名热心红色文化的同志加入寻访团队,先后前往南京、镇江、淮安、徐州以及我市阜宁、响水等地,行程25万公里,为多位烈士成功寻亲。
建红色文化展览馆,开展红色收藏与展示成为钱科卫践行红色担当的第二步。钱科卫四处奔波,收集红色文物。一次,他发现一把八路军战士从日军手中缴获的锈迹斑斑的刺刀,想方设法购回。钱科卫收藏的红色文物超4500件,包括八路军、新四军使用过的兵器等,都是他“跑断腿、磨破嘴”一件件收集的。“希望通过这些红色文物,能让更多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钱科卫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人走进他家参观这些红色文物,对钱科卫赞不绝口。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钱科卫个人创办的红色文化展览馆于2023年建成开放,同时挂牌“滨海县红色教育基地”“滨海港镇党员教育示范基地”。钱科卫还深入研究党史,将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烂熟于心,为前来参观的同志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只要有参观者,他就精神饱满地讲解,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红色文化,是对革命先辈的致敬,更是对国家记忆和精神力量的传承。”钱科卫说,“盐城是革命老区,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传播本土红色文化,向外界递出红色文化名片,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陆荣春 通讯员:吴超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胥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