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街’活力”系列报道①丨新园路:韩餐网红街飘出“国际味”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8-15 06:58

编者按:街区的活力是城市的重要吸引力之一。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今起推出“盐城‘街’活力”系列报道,关注盐城的特色街区,讲述街区的精彩故事,展示盐城创新城市建设在街区的实践,挖掘盐城街区的生长密码、背后的治理逻辑,探寻街区活力与城市未来的深度关联。敬请关注。

暮色刚漫过街角的路灯,市区新园路很快人潮涌动,汇成一片热闹的海洋。排队的年轻人站在路牙旁边说笑,清脆的话语混着韩餐店飘出的韩语歌谣,路两侧的车位停得满满当当。

8月13日晚上7点,在十年老店“乐土拌饭”的后厨,58岁的李容子娴熟地翻炒着,韩式八爪鱼的焦香与秘制辣酱的辛香在空气中剧烈碰撞。“今天还是老样子?”她探出头来,用带着韩语尾音的盐城话招呼熟客,此时店里早已坐满食客。

这沸腾的烟火气里,藏着新园路十余年的蜕变。这条不足千米的街区,十年前仅有五六家韩餐店零星分布,如今已密集汇聚103家商户,光餐馆就有30多家,其中韩餐占比超七成,成为远近闻名的韩餐网红街。在这里,韩式火锅的咕嘟声与东北铁锅炖的香气交融,演绎着“和而不同”的热闹图景。

李容子是来自吉林的朝鲜族人。2014年,她跟随在盐城韩企工作的儿子来到这里,带着韩国厨师亲授的技艺在新园路扎下根。“八爪鱼得选鲜活的,炖排骨要用秘制酱料煨足一个半小时,这是别家学不去的。”十年间,她坚守“不用预制菜”的初心,这些带着“独家密码”的招牌菜,引得外地食客专程驱车而来,让这家小店成了街区里的“味觉灯塔”。

“刚来时,来店里吃饭的多是周边韩企的员工。如今这条街上的韩餐店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饭点时从二楼排队到一楼是常事,来的有市区的年轻人、西伏河科创园的创业者,还有不少外地人专门来打卡!”李容子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

更动人的是口味与人气的双向奔赴——老板会为本地食客微调酱料辣度,熟客们能熟练用韩语点出“火锅”“参鸡汤”;街角两家超市里,韩式海苔与本地特产相邻陈列,收银台前盐城话与韩语的混编对话此起彼伏,构成鲜活的跨国生活图鉴。

这爆棚人气的背后,是治理者精准托举的“服务密码”。“我们不仅要引进美食,更要搭好让人气聚起来的舞台。”盐南高新区新河街道新怡社区副书记裔传鑫说。

社区全额补贴物业管理费、全程代办健康证,盐南高新区燃气管道改造补贴超八成,让商户轻装上阵。更令人称道的是,社区深谙“留人先留心”之道,在商业区周边新建120多个智慧停车位,解决食客“一位难求”的痛点。

这些细致服务,恰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注脚。内蒙古人金长年的朝鲜族风味餐馆顺利落地,正是得益于社区协调排烟事宜、市场监管部门开辟绿色通道的“组合拳”。“这里不仅是网红打卡地,更有实打实的营商温度!”金长年笑着说。

当异国风味变成邻里日常,人气便有了扎根的土壤。锦绣天地小区居民陈国香是这里的常客,每周都要来吃几顿:“食材干净,口味也合适,现在小区里不少邻居都是韩餐迷,晚上散步常碰到相熟的在排队。”

夜色渐浓,新园路的沥青路面映着两侧韩式招牌的霓虹,刚驶过的洒水车留下的水痕里,浮动着烤肉的滋滋声、杯碗碰撞的脆响、食客的欢笑声。排队的人群里,有人举着手机直播,有人分享着刚买的点心,这条不足千米的街道,正用沸腾的烟火气,讲述着一个关于人气与融合的故事。

记者手记:

新园路的活力密码

新园路的人气密码,藏在街头巷尾的默契里——韩国店主能说流利的盐城话推荐隐藏菜单,本地居民会用简单韩语问候,还能精准分辨哪家冷面加冰更爽口、哪家烤肉配蒜片更香醇。这种自然生长的熟稔,比任何宣传都更具说服力,是街区活力最直观的体现。

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新园路的实践正是如此:从燃气管道的安全改造,到双语路牌,再到智慧停车,无数“微服务”织就一张吸引人气的网络。这里的每一缕烟火,都在诠释一个道理:街区的活力源于多元文化的共生,源于精细治理的托举。

当一条街道能让不同文化在这里扎根生长,能让商户安心经营、食客舒心消费,它便拥有了撬动城市未来的力量。这正是盐城以街区活力赋能城市发展的坚实底气,也是盐城迈向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生动缩影。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陈婷 李凯迪

编辑:梁鹤龄 李艳 于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