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阅读空间让市民“充电”与纳凉两不误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8-07 17:04

连日高温炙烤,炎炎暑气不断消解着人们的耐心,而我市各类图书馆打造的凉爽空间,成为学生、备考族以及寻求休闲阅读的市民们“充电”与纳凉的首选之地。

“避暑+充电”:图书馆内的一方清凉

8月3日下午3点,市图书馆的中央空调将馆内温度稳稳控在26℃。自习室内,不少学生穿着薄外套低头刷题,安静氛围中,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此起彼伏。

“凉快点心更容易定下来,网课也能听进去。”盐城师范学院的大三学生徐诗怡一早便来到自习室“占座”。作为图书馆的“资深常客”,她明显感到,暑期的图书馆人变多了。

高二学生王鉴之与同学商兆杭也被这里“避暑+学习”的双重优势吸引,两人凑在一桌研究物理难题,“遇到卡壳能及时讨论,比在家闷头写题目效率高多了”。提起馆内的学习氛围,两位少年连连点头:“大家都在安静学习,自己也不好意思偷懒。”

前台工作人员朱笑佐提供的数据,印证了这股热潮:暑期日均在馆人数超4000人,较平时增长166%。“我们在一楼增设座位,还增加了安保与服务人员。”朱笑佐介绍,面对激增的大学生与少儿群体,图书馆精心策划少儿观影、“共读一本书”等活动,力求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市民提出的延长开放时间、增设充电区等建议,正被纳入图书馆优化服务清单。在朱笑佐看来,这片清凉的公共空间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超越阅读:城市书房中的多元角色

相较图书馆浓厚的学习氛围,盐渎书城、言+买书汇等空间则展现出“避暑+休闲+阅读”的多元魅力。

走进盐渎书城,四大主题区域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言+买书汇则以“书店+”模式,融阅读、文创、展览、咖啡于一体。这种商业与文化交融的独特环境,吸引着众多寻求差异化体验的市民。

8月4日下午,推开言+买书汇(新弄里店)的玻璃门,咖啡的焦香先于冷气漫过来。考研学生张子彤的座位在自习室的最里侧,她面前的《考研政治核心考案》旁摆着半杯冰美式,吸管上还挂着一滴未擦干的水珠。“在紧张学习后逛逛文创区、咖啡区,感觉很放松。”

三公里外的盐渎书城,幼儿园老师高文正带着弟弟在阅读区翻阅图书。对她来说,这里离家近,活动又丰富,“学一会儿、读一会儿,累了还能随时放松,特别方便。”

增设休息区、举办特色活动、打造亲子互动空间……各个书城在暑期着力强化服务。“消费+阅读”模式中,精心设计的免费阅读区和公益活动,平衡了商业属性与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一个既能避暑消闲、又能激发阅读兴趣的惬意去处。

书香盐城:文化空间里的“城市气质”

无论是公益性图书馆,还是商业化书城,它们在这个夏天共同扮演的角色,远超单纯的“避暑胜地”,成为塑造“书香盐城”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

“这本身就是在提升城市的文化服务温度与吸引力。”朱笑佐敏锐地指出,应主动宣传图书馆“避暑+学习+活动”的综合功能,让公共资源更广泛地惠及市民。围绕“精选、格调、私享、生活+”四个维度,盐渎书城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致力打造“城市阅读新空间”“新文明实践基地”等标杆,持续提升“盐渎”文化品牌的认知度与参与度。言+买书汇将阅读场景深度融入地方特色元素的设计与运营,亦是本土文化自信的展现。

这些空间不仅满足市民避暑需求,更通过丰富的资源、活动和独特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市民的阅读习惯,滋养着城市的文化底蕴,成为展示城市文化活力和软实力的亮丽窗口。它们共同构筑的城市文化生态,正为“书香盐城”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暑热里的书香空间,既是避暑港,更是文化壤。市民乐此不疲,城市气质自新。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单冬 实习生 张月怡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徐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