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晚上9时许,哨声响起,比分定格,盐城沸腾了!
刹那间,欢呼声、呐喊声响彻云霄,声浪从盐城奥体中心体育场翻涌到城市每个角落,喜悦挂在每张年轻的脸上……
赛场上拼,赛场外燃!这个夏天,我们既目睹了足球健儿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顽强拼搏的青春身影,也感受到那些活跃在城市各个角落、用热情与活力点亮生活的青春力量。
“盐”色青春:红色基因与时代共鸣
在年轻人眼中,盐城是什么颜色?
“提及盐城我先想到红色,‘盐蒿红’,这种铺满沿海滩涂的红色象征着盐城人如火的热情、蓬勃的城市活力和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盐城足球队队徽、队服设计者朱仰平表示,希望大家在看到队徽、队服时,能产生一定的精神共振,体会其中蕴含的团队拼搏精神与荣誉感。
“盐城是一座植根红色血脉的城市。”在“新四军铁军忠魂”青年学习社线路讲解员宋钰眼中,盐城是红色的,“我们在讲解中充分挖掘提炼新四军队伍中的青年元素、青年故事,植入‘一刻钟青年讲堂’,让红色历史成为‘行走的思政课’。”
“苏超”火起来后,燕舞集团文创公司产品部的年轻人嗅到了周边产品的设计思路。“这一系列‘苏超’文创的诞生,是为了将赛场的热血、城市的文化,在年轻人的生活间,串联起心照不宣的纽带。”主创李昀洁和王骏解释,“‘苏超’的生命力不止于比赛本身,更在于我们年轻人为之投入热情、为之创造故事。”
当下,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和基础建设,更在于城市的文脉底蕴和文化基因。
当Z世代遇上千年盐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当建筑、地名、老字号的故事苏醒,谁来续写新的传奇?历史与未来相融合,城市才能赢得青春之力。7月25日,团市委发布青年读城计划,涵盖领读、研读、绘读、共读等形式,鼓励青年用创意方式解读城市。
让青年代表,用青年视角、青年话语、青年担当,阐释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团市委始终聚焦为党育人的主责主业,夯实工作基础、拓展全景阵地、强化保障支撑,通过优化队伍、升级阵地、精进制度,进一步做优做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方法路径和项目载体。
“盐”续梦想:青春热情书写时代答卷
绿茵场的硝烟散去,城市的活力赛场刚刚升温。盐城的美食江湖从不让青春失望。东北烧烤的热辣、韩式料理的地道、河边餐厅的晚风,每处都跃动着年轻滚烫的脉搏。
团市委主动承接这“泼天的流量”,启动“盐”值引力・青春小店计划,精选40家青年特色宝藏小店,用专属优惠为夏夜经济“添柴加火”,既满足青年的消费需求,更激活了城市的商业活力。这种“场内挥洒汗水,场外热情消费”的联动,展现了青春经济的旺盛生命力。
当青春的热情与城市的脉动同频,各行各业的盐城青年,正以创新、活力与担当,共同书写充满青春魅力的时代答卷。
在希望的田野上——“95后”徐扬键以“一粒米”串联起农业现代化、乡村共富路与青春新力量,“草莓姑娘”刘程媛让“空中草莓”搭上直播快车,“养虾达人”杨晓成打造稻虾种养示范基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技术大拿”徐鹏大力推广和支撑应用水稻机插秧技术,“育苗能手”姜官俊向科技要动能、推动育苗基地做大做强。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最前线——“绿动盐城碳路未来”青年企业家助力高质量发展盐城行活动上,江苏青年企业家绿色低碳产业创新联合体成立,发布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四大先锋行动。这场以“创新”和“联合”为核心的活动,是一次“产业问诊”,让盐城的绿色底蕴与青商的创新能力精准匹配。
在创新创业的主战场——江苏苏盐阀门机械有限公司作为盐城市青商会会长单位,始终专注科技创新。市青商会会长韩文豪表示,“我们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合作建设‘院士工作站’,将向核电阀、海工阀领域拓展,加工精度达到微米级,同时引入酷卡机器人与数控车床协作,形成生产闭环。”
从田野到车间,从乡村到园区,青春力量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让创业热土的每一寸肌理都跳动着活力脉搏。
青春留“盐”:城市用什么留住青春的脚步
众所周知,“苏超”的观赛体验不止于现场。场外,全域观赛热潮不息。借着“苏超”的“东风”,团市委精心策划“我们的主场”青年交流活动,在全市11个板块分别搭建“苏超”“第二现场”,组织本地青年、来盐参加暑期实习大学生、驻外团工委等青年人才,观看“苏超”赛事同步转播,参与现场活动等。
一块块大屏不仅连起年轻人对足球的万千热爱,更是增强大家的城市归属感和自豪感。就读于山东体育学院的朱玥连续三年回盐参加暑期实践活动,在家乡主场观赛“苏超”让他兴奋不已,“我觉得盐城队的表现与盐城这个城市一样,昂扬向上、活力四射、机遇无限,我真的很喜欢在这里工作生活的感觉!”
盐城,到底用什么吸引年轻人?
——产业环境成就青年
盐城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开展“U35攀峰”系列寻访联系青年科技人才,聚焦破解“卡脖子”难题,组织青年团队集中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成青年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载体130家,其中国家级载体25家,省级载体56家。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青年就业见习基地668家,“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发青年就业见习岗位58007个。
——专属福利吸引青年
从持续更新加码的“黄海明珠人才政策”,到营造青年发展环境的《盐城市促进青年发展政策(20条)》,再到与全国多所高校签订校地共建合作协议,盐城不仅拿出“真金白银”补贴青年,更是完善“引育留用”全链条生态,强化人才政策支持。
——宜居生活留住青年
文化生活丰富多元,精心打造青年文化品牌活动,开办“青年夜校”,设置技能学习、体育健身等特色课程。配套设施健全完善,全市累计建设筹集人才公寓4.2万套、青年人才驿站29家,争取为更多青年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
“盐”值担当:志愿服务中的青春力量
“苏超”的赛场,文明观赛是最美的风景;城市的文明,青年担当是最亮的底色。盐城奥体中心外场,“盐城·有你”青春市集上,青年志愿者热情而忙碌,他们维持现场秩序,发放政策宣传手册,组织足球互动游戏。比赛结束后,他们在附近街道参加扫尾工作。
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既是展示青年风采的窗口,也是青年参与社会治理的“小切口”。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盐城青年志愿者参与大型赛会(如全球滨海论坛、马拉松等)、文明创建、社区治理等累计服务时长超16万小时。
去年盐城马拉松跑完后,网友“南京向老师”发布的感谢视频引起了关注。赛程期间,选手将帽子递给场边青年志愿者保管后忘记取回,这个尽职尽责的年轻人想尽办法主动联系,并邮寄回了帽子、一盒盐马纪念品和一封“欢迎再来盐城”的感谢信。
更动人的是青春力量的向外延伸:团市委连续6年、开展11季“青春留盐城就未来”社会实习实践活动,累计提供岗位2.3万个,吸引1.8万名青年学子、300多支高校社会实践团队来盐调研实践,为城市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他们当中,有连续10年支教滨海的南京晓庄学院陶予支教团,有专为助力农文旅发展而来的清华大学阜宁实践队,也有前往射阳调研新质生产力的北京大学工学院盐城实践团……
这个夏天,“苏超”比赛如火如荼,赛场内的拼搏是青春的缩影,赛场外的奋斗才是青春的常态。
“盐城是一座宜居的城市,盐城人热情有情怀。”盐城队37号球员王友聪的赛后采访吸引广大网友点赞。后浪奔涌,与时代共舞。城市把“C位”留给青年,青年扎根拥抱城市。各行各业的盐城青年,是城市基因的激活者、发展答卷的书写者、文明风尚的引领者。在“苏超”的激情与城市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盐城青年必将释放更大能量,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蔡冰清
编辑:梁鹤龄 胡丽丽 马语涵